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261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29篇
  29篇
综合类   422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21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云南地方稻资源的籼粳属性及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有效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改良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9对InDel籼粳特异性标记对来自云南12个地州69个县区的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属性分析,通过计算云南地方稻资源在39个InDel位点上的籼粳基因频率,确定其籼粳类型;并对倒伏性、芒长、颖尖色、谷粒形状、株高、穗颈长、穗长、有效穗数、剑叶长、剑叶宽、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结实率、谷粒长和谷粒宽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结果]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中有303份籼型稻(典型籼稻、籼稻和偏籼),占74.63%,其中典型籼稻77份、籼稻214份、偏籼12份;中间型资源11份,占2.71%;粳型稻(典型粳稻、粳稻和偏粳)有92份,占22.66%,其中典型粳稻36份、粳稻54份、偏粳2份.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粳型基因频率与穗颈长、谷粒宽、芒长、穎尖色、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谷粒长和谷粒形状等11个表型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其中与谷粒宽(r=0.374)的正相关性最高,与谷粒形状(r=-0.429)的负相关性最高.[结论]云南地方稻资源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InDel分子指数法所划分的7种籼粳类型在406份资源中均有出现,且其籼粳属性的分化与多个表型性状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尤其与谷粒宽(极显著正相关)和谷粒形状(极显著负相关)的相关性最高.因此,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稻定向改良及选育时应综合考虑谷粒宽和谷粒形状2个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2.
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是稻属中保存较多原始性状特征的种类,对病害、虫害及非生物胁迫的抗性良好,尤其是高抗白叶枯病,蕴含大量优良基因,既可作为抗病、抗虫、耐旱和耐盐碱基因发掘及水稻育种的优良抗源材料,也可作为稻作高蛋白、高赖氨酸等改良稻米品质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但疣粒野生稻(GG基因组)与栽培稻(AA基因组)亲缘关系较远,其遗传特性研究和发掘利用远落后于普通野生稻等其他野生稻.文章通过综述疣粒野生稻分类和命名、优异性状、遗传特性及其在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疣粒野生稻研究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指出当前疣粒野生稻赖以生存的原生境不断遭到破坏,其生存形势已十分严峻,若现存的居群得不到有效保护,将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流失;此外,疣粒野生稻基因组的复杂程度限制了其功能基因及基因家族的研究,同时增加了同源基因克隆的难度和准确度,致使疣粒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进程缓慢,以疣粒野生稻为亲本的育种研究非常有限.因此,今后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疣粒野生稻研究:(1)重视疣粒野生稻的保护,加强保存、保护措施研究;(2)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包括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蛋白组学分析和代谢组学技术等开展疣粒野生稻优异性状调控机理研究,加强抗病、抗虫、耐旱及耐阴等功能基因的发掘.(3)加强疣粒野生稻杂交障碍和杂交后代不育研究,寻求克服杂交障碍及挽救杂交后代的方法,促进疣粒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黄檗的播种育苗技术及造林技术,以满足黄檗在医药市场的需求。并对黄檗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背景下开展思政理论教学,其内涵与形式会更加丰富。由于传统高校思政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也很差,而融入茶文化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发生改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传统茶文化也会因此得到普及和传承,一举多得。本文就针对高校思政理论教学进行几点具体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上已确认并在期刊上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有43个,其中38个已被定位,即:在第2号染色体上有1个,bph13(t)-1;在3号染色体上有5个,分别是bph11、bph13(t)-2、bph14、bph19(t)-1和bph31(t)-1;在第4号染色体上有15个,分别是Bph6、Bph12(t)、bph12、Bph15、Bph17、bph18(t)、Bph20(t)、bph22(t)、bph23(t)、Bph24(t)、Bph27(t)、Bph30、Bph31(t)-2、Bph33、Bph34;在第6号染色体上有6个,分别是Bph3、bph4、bph20(t)/bph25(t)、Bph25、bph29、Bph32;在10号染色体上有1个,bph21(t)/bph26(t);在第11号染色体上有1个,Bph28;在第12号染色体上有9个,分别是Bph1、bph2、bph7、Bph9、Bph10、Bph18(t)、bph19(t)-2、Bph21(t)、Bph26。利用在Gramene网站上公布的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我们将该物理图锚定在NipponBare的序列图Gramene注释的NipponBare序列2009上,并将上述38个抗褐飞虱基因锚定在其物理图的38个基因座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不同外植体建立蜈蚣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并进行组培苗对砷的富集研究。【方法】以蜈蚣草的孢子、幼芽,以及无菌苗的幼叶、幼茎和顶芽为外植体,以不同浓度的蜈蚣草混合匀浆配比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优选出蜈蚣草组培快繁的最适条件。【结果】幼叶为最佳外植体,其次是孢子,顶芽和茎最差。1/2MS+2,4-D 2 mg/L+蜈蚣草茎叶匀浆混合液(PVCLM)60 g/L为最佳的愈伤诱导培养基,愈伤诱导率可达100%;1/2MS+6-BA 2 mg/L+NAA 0.2 mg/L+PVCLM 200 g/L为最佳分化培养基,分化率达98.3%;1/2 MS+6-BA 2 mg/L+NAA 0.2 mg/L+PVCLM 200 g/L为最佳的丛生芽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达1.1;1/4MS+NAA 0.2 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98%,以上涉及的培养基中琼脂浓度为7.8 g/L,蔗糖浓度为20 g/L,p H为5.8~6.0。组培苗移栽至尾矿库栽种,成熟后检测蜈蚣草中富集的砷的量达到3318 g/hm~2。【结论】摸索出一套适合工厂化的蜈蚣草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组培苗对砷的富集量较野生型高。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了高效降解几丁质的菌株,同时也具有广谱的杀虫潜能的菌株,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一个新思路。以武汉沙湖边的水样为材料,经过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后,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几丁质的菌株,并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16srDNA鉴定,同时测定了产生的几丁质酶的活力,探讨了菌的发酵液对真菌的拮抗作用和毒杀秀丽隐杆线虫作用。从水样中筛选到一株能够在pH7和pH11的1%胶体几丁质平板上有明显水解圈的菌株,经生理生化和16srDNA鉴定,该菌为粘质沙雷氏菌,命名为MEW06。经摇瓶培养后,测得该菌株发酵上清液的几丁质酶活力可达75U/mL。该菌能抑制苹果轮纹菌和草莓灰霉真菌的生长,并能毒杀秀丽隐杆线虫。MEW06菌株能分泌高活性的几丁质酶,该酶具有广谱的pH值作用范围,同时具有杀菌杀虫作用,因此在植物生物防治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许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对四川省中职毕业生去向、走访和调查部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和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岗位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结合当下发展状况,采用就业和升学双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人才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诸多葡萄产区土壤处于亚健康状态,因养分失衡造成了土壤酸碱化、次生盐渍化等一系列问题。平衡施肥能显著提高葡萄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试验设4个处理,常规施肥、追肥减氮20%、追肥减氮40%和追肥减氮60%,从萌芽至开花幼果形成阶段,各处理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但在果实的转色期、成熟期,由于氮肥施用量减少后,有所提前。在对产量和效益影响方面,处理2的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0.
现介绍一种可使用多种燃料的双相(固相、气相)燃料水暖炉的结构及特点、性能,通过农户使用,多种燃料双相水暖炉具有热效率高、清洁、环保、节能的优点,在农村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