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分析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经过多次注射鲤鱼脑垂体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血清及性腺组织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及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PLC-MS/MS)对血清内6种类固醇激素[睾酮(Testosterone,T)、17α-羟基孕酮(17α-hydroxyprogesterone,17α-OHP)、17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雌酮(estrone,E_1)、雌二醇(estradiol-17β,E_2)、雌三醇(estriol,E_3)]以及性腺中4种类固醇激素(T、DHP、E_2、E_3)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血清及性腺组织样品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9%~98%、75.6%~88.1%;方法检出限(S/N10)分别为0.1 ng/g、0.1 ng/m L。对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日本鳗鲡性腺发育,实验组日本鳗鲡血清及性腺中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实验组日本鳗鲡血清中除E_3(难产时含量最高)外,其他5种类固醇激素均在产卵时含量最高;实验组日本鳗鲡性腺内E_2及DHP在难产时含量最高。对照组日本鳗鲡血清内E_1、E_3以及性腺内E_2、E_3在整个实验周期均未检测到。应用本方法对日本鳗鲡血清及性腺内类固醇激素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灵敏、高回收率、准确、稳定等特点,研究结果不仅对日本鳗鲡性腺发育过程中性类固醇激素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对其他硬骨鱼类性腺发育过程中体内激素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切片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经多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和鲤鱼脑垂体匀浆液(carp pituitary extract,CPE)促熟的雄性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巢和脑垂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的方法,观察性腺和血液中7种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成熟组鳗鲡精巢发育至第Ⅴ期,排精10 d时鳗鲡精巢进入退化吸收期。性成熟雄性鳗鲡的脑垂体GtH分泌细胞代谢活动旺盛,细胞中分泌小球增多,囊泡数量增加,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鳗鲡精巢和血液中睾酮(testosterone,T)、17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和17α-羟孕酮(17α-hydroxyprogesterone,17α-OHP)3种激素含量较高,且成熟的和排精10 d后雄鱼精巢和血液中T、DHP和17α-OH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排精10 d时雄鱼精巢和血液中17α-羟孕酮的含量显著低于成熟组鳗鲡精巢和血液中的含量(P﹤0.05);精巢和血液中未检出孕酮(progesterone,P)、雌酮(estrone,E1)、β-雌二醇(estradiol-17β,E2)和雌三醇(estriol,E3)4种激素。结果表明,睾酮、17α-羟孕酮和DHP是雄鱼成熟的关键类固醇激素,其含量在性成熟时达到峰值,排精10 d时含量降低,其含量受脑垂体GtH分泌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日本鳗鲡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复多次触碰食物,然后张开下颌咬食,证实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的摄食方式是触碰后咬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