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2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项目化课程自创设以来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项目化课程改革在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方面的影响力已经得到了教学实践工作的肯定。颇具时代特色的微课为项目化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微课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项目化课程整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讨话题,本文结合《国际商务单证》项目化课程需求,就微课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项目化课程整合进行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龙腾  王景凯  张楚天  徐作鹏  苗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88-17593
从GIS和RS技术出发,设计实现具备数据管理、地图制图、耕地地力评价、施肥建议和变化监测等功能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界面操作简单、交互性好,具有较强的空间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的能力,大大促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辅助,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客观前提。文中以连云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作为分析基础,在尝试解读连云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连云港市产业升级之间的关联性后,以此为基础提出连云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和规划。  相似文献   
4.
GIS在耕地质量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GIS在土地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普及,相关研究和应用正在快速发展.基于GIS的土地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比较,工作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简单综述GIS技术及其在土地评价中应用进展,结合具体应用详细阐述耕地资源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技术流程,并对GIS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用户需求的农业知识服务系统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对农业知识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即农业知识服务系统。本文从系统设计思想、系统设计方案、系统工作流程等方面探讨了农业知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建立,详细阐述了系统实现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网络机器人技术。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及pH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丛日环  张智  郑磊  苗洁  任意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土壤学报》2016,53(5):1213-1224
为了掌握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状况,在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调查和取样分析5 463份土壤数据的6个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和pH),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4个不同油菜种植区域(二熟制山地区、二熟制平原区、三熟制山地区、三熟制平原区)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处于适宜/丰富的含量水平,基本没有5级和6级水平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分布。从不同区域来看,以上3个养分指标总体均表现为三熟制地区养分含量高于二熟制地区。长江中游仍有1.82×10~5 hm~2区域土壤速效钾处于缺乏的水平(30~50 mg kg~(-1))。土壤有效硼含量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三熟制地区,土壤有效硼缺乏(5级和6级)的比例仍高达13.6%~20.4%。土壤pH多集中在6.0左右,但是三熟制地区仍然有较高比例(约35.7%)的土壤pH处于4.5~5.5。综上所述,长江中游不同种植区域土壤养分性状存在差异,尤其是三熟制地区仍有相当比例需要提高土壤有效硼和改良酸性土壤。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农田土壤微量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智  任意  鲁剑巍  郑磊  苗洁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土壤学报》2016,53(6):1489-1496
为了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41 943个土壤样品的微量养分(铁Fe、锰Mn、铜Cu、锌Zn、硼B)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土壤有效态Fe、Mn、Cu、Zn、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27.2、3.05、1.71、0.41 mg kg-1。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Fe、Mn均以江汉平原区较低,Zn以湖南省较低,Cu、B空间分布较为不均;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微量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Fe、Mn、Cu含量为缺乏或严重缺乏的面积比例分别降至0.1%、2.2%和0.1%,而Zn和B分别为30.8%和17.7%。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微量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微量养分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亟须根据土壤微量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变化特征,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年推荐的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利用2007-2017年湖北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相关统计数据及土壤检测数据,对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先增后降趋势,总体分为较快增长阶段(2007-2010年)、缓慢增长阶段(2011-2014年)和缓慢下降阶段(2015-2017年)三个阶段;农作物碳吸收量波动较大,不同农作物的碳吸收量不同,其中水稻、小麦、油菜籽、玉米的碳吸收量较高,分别占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44.01%、14.11%、10.66%、9.24%;单位年内,农作物碳吸收量高于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汇"功能,然而农作物碳吸收量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微生物分解和秸秆燃烧的影响而减少;2007-2017年农田耕地土壤有机碳增量为13.52 Tg,耕地土壤呈现"汇"的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呈现"汇"的状态,农作物碳吸收量对农田生态系统源/汇特征变化具有较大影响。适当增加水稻、玉米、芝麻等碳吸收强度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量,减少秸秆燃烧量,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汇"特征,减少向系统外排放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