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生物絮凝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分别以100%、50%、0%的比例投喂活的卤虫幼体(Artemia spp)和饲料(分别记为A组,AF组和F组),研究其对养殖过程中氮素转化途径及转化效率的影响。卤虫以湿质量计算,饲料以干质量计算。试验结果显示,A组亚硝酸盐浓度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各组氨氮浓度在养殖第7天时达到峰值,此后迅速降低并维持在1 mg/L以下,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组硝酸盐浓度均无积累,且略有下降;养殖30 d后,A组对虾存活率(35.67%)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低于30%)(P<0.05);A组对虾终末平均体质量为(1.92±0.96)g,显著低于AF组的(2.99±1.85)g和F组的(3.25±1.23)g(P<0.05),原因可能是卤虫的营养成分相比配合饲料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2.
在原位式和异位式的模式下,利用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养殖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120 d。罗非鱼原位组(对照组)和异位组(实验组)初始体质量为(19.76±2.44)g和(21.01±1.23)g,初始养殖密度为(2.63±0.33)kg/m~3和(2.80±0.17)kg/m~3,实验结束实验鱼体质量分别达到(306.21±18.64)g和(338.49±19.35)g,养殖密度分别达到(33.29±0.83)kg/m~3和(37.99±2.34)kg/m~3。结果表明养殖前期两组中氨氮、亚硝氮均有明显积累,但中后期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分别维持在3 mg/L和2 mg/L以下,两组硝氮浓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累积,实验组水质变化较对照组更稳定。两组实验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两组实验鱼胃蛋白酶活力同一时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终末活性略低于初始活力;对照组鱼体肠组织中的胰蛋白酶活力在整个养殖期间都高于实验组。两组胃脂肪酶活力和肠脂肪酶活力同一时期没有显著差异。实验通过研究两种生物絮凝模式下吉富罗非鱼养殖效果,为生物絮凝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碳源添加方式对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理地添加碳源有利于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为快速完成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在盐度为30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阶段探究了3种添加碳源(葡萄糖)方式对启动效率的影响。第一种在实验初始时一次性添加葡萄糖到生物絮凝系统中,使碳与总氮质量比达到15以上;第二种在系统运行的第1~10天,每天加入A组所添加葡萄糖总量的10%,此后若氨氮(TAN)上升至1 mg/L以上,则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第三种每天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氨氮在实验期间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均有明显积累,但在系统运行第59天时降至最低水平。3组系统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和粗蛋白等营养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絮体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3组生物絮体的主要优势菌群都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持续添加碳源能够丰富生物絮凝系统中微生物种类。实验进行第55天时,3个处理组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完成。实验表明:在启动初始阶段以DOC/TN为15的比例添加葡萄糖及在系统运行期间按DOC/TAN为6的比例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形成生物絮凝系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