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林业科研档案在林业科研和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对雷州林局林业科学研究所建立和完善林业科研档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氯化钠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0℃和90℃的NaCl溶液改性浙江缙云产天然沸石,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天然沸石及改性沸石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能力及机制,结果表明,NaCl改性可以提高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天然沸石及NaCl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初期快速吸附,后期缓慢稳定”的特点。假二级动力学模型适合描述天然沸石及NaCl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颗粒内扩散模型仅适合于描述吸附反应初期天然沸石及NaCl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天然沸石和NaCl改性沸石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过程满足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90℃ NaCl改性沸石、30℃ NaCl改性沸石及天然沸石的氨氮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9.5 mg/g、17.8 mg/g和17.2 mg/g。离子交换作用决定了溶液中氨氮向天然沸石及NaCl改性沸石的全部转移量。  相似文献   
3.
锆改性沸石活性覆盖控制重污染河道底泥氮磷释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考察了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去除作用,并考察了锆改性沸石活性覆盖控制底泥溶解性磷酸盐和铵释放的效率。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随pH值的增加而降低:当pH值由4增加到5时,锆改性沸石对水中铵的吸附能力增加;当pH值 5~8时,对铵的吸附能力较高;当pH值由8增加到10时,对铵的吸附能力下降。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对磷酸盐和铵的吸附速率比较快。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用于描述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平衡数据,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的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75 mg·g-1和9.59 mg·g-1(pH 7和25 °C)。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去除率随锆改性沸石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吸附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机制是配位体交换,吸附水中铵的主要机制是阳离子交换。被锆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酸盐大部分(82.5%)以较为稳定形态磷(NaOH-P)存在,低溶解氧条件下不容易重新被释放出来。吸附磷酸盐后锆改性沸石中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和NaHCO3可提取态磷(Olsen-P)含量非常低,藻类可利用磷(AAP)含量仅占总磷含量的29%左右。低溶解氧条件下,重污染河道底泥会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性磷酸盐和铵,锆改性沸石活性覆盖则不仅可以使上覆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浓度控制到很低的水平,而且可以明显降低铵由底泥向上覆水迁移的速率。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锆改性沸石适合作为一种活性覆盖材料用于控制底泥溶解性磷酸盐和铵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对非机动车、行人和无过错责任。体现了对变通事故受害人的人文关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能够合理分配交通事故的风险,实现法律公平的基本要求,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相关观念、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现阶段在交通事故中适用无过错责任有实际困难。鉴于此,笔者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规定例外情形,修正现行规定的不足,以确保无过错责任在交通事故中的准确适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ROMS模型,同时考虑温度、盐度和流场以及海表的净热通量、水气通量、动量通量和地表径流,建立三沙湾精细化水动力数值模型。结合实测水文资料,对基于ROMS的三沙湾水动力模型进行验证,并研究了三沙湾的潮(余)流场分布特征,对潮(余)流场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三沙湾水动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三沙湾海域的潮(余)流场分布特征;由湾外至湾顶,余流呈减小的趋势,湾外余流最大约为12 cm/s,湾内较小,余流平均约为1 cm/s;垂向上,表层余流大于底层余流,表层余流指向湾外,而底层余流则指向湾内;本模型较好地再现了三沙湾水体层化和垂向余环流结构。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考察了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去除作用,并考察了锆改性沸石活性覆盖控制底泥溶解性磷酸盐和铵释放的效率。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随pH值的增加而降低:当pH值由4增加到5时,锆改性沸石对水中铵的吸附能力增加;当pH值5-8时,对铵的吸附能力较高;当pH值由8增加到10时,对铵的吸附能力下降。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对磷酸盐和铵的吸附速率比较快。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用于描述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平衡数据,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的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75mg·g-1和9.59mg·g-1(pH7和25℃)。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去除率随锆改性沸石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吸附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机制是配位体交换,吸附水中铵的主要机制是阳离子交换。被锆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酸盐大部分(82.5%)以较为稳定形态磷(NaOH—P)存在,低溶解氧条件下不容易重新被释放出来。吸附磷酸盐后锆改性沸石中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和NaHCO,可提取态磷(Olsen—P)含量非常低,藻类可利用磷(AAP)含量仅占总磷含量的29%左右。低溶解氧条件下,重污染河道底泥会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性磷酸盐和铵,锆改性沸石活性覆盖则不仅可以使上覆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浓度控制到很低的水平,而且可以明显降低铵由底泥向上覆水迁移的速率。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锆改性沸石适合作为一种活性覆盖材料用于控制底泥溶解性磷酸盐和铵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中小物流企业是中国物流企业的主力军,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物流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客户满意度是衡量中小物流企业运作效率的基本指标之一。分析当前制约中小物流企业客户满意度的因素,提出了做好差异化服务、做好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积极有效的客户沟通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与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浆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关系。试验设2个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和31%,在每个蛋白质水平下分设鱼粉组(基础饲料)、鸡肉粉组(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鸡肉粉+必需氨基酸(EAA)组(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并补充晶体EAA)、鸡肉粉+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并补充晶体EAA+NEAA)。将平均体重为(0.37±0.01)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配到32个圆桶(150 L)中,每桶30尾,每4个桶为1组,饲喂1种饲料,每天饱食投喂3次,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鸡肉粉+EAA组、鸡肉粉+EAA+NEAA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比鸡肉粉组有显著提高(P0.05),但仍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正好与之相反;鸡肉粉+EAA+NEAA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与鸡肉粉+EAA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40%蛋白质水平饲料较饲喂31%蛋白质饲料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和虾体粗蛋白质含量(P0.05),但显著降低虾体粗脂肪含量(P0.05)。凡纳滨对虾血浆游离EAA/NEAA与饲料EAA/NEAA呈正线性关系,且血浆游离赖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与特定生长率呈正相关。鸡肉粉组血浆游离蛋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各组对虾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的饲料中补充晶体EAA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但进一步补充晶体NEAA并没有进一步改善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9.
硝酸钙对底泥有机物及氮磷迁移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底泥,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Ca(NO3)2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及有机物迁移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硝酸钙会使底泥有机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且硝酸钙投加量越多,底泥有机质减少的越多。投加硝酸钙加剧了底泥氨氮的释放,投加量越多,底泥氨氮的释放速率越快。厌氧状态下底泥会释放出磷,而投加硝酸钙则可以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并且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有效持续时间随硝酸钙投加量的增加而延长。  相似文献   
10.
大豆豆荚螟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豆荚螟又称豆荚螟、豆荚蛀虫等,是我区大豆的主要虫害之一。除了危害大豆外.该虫还危害豇豆、扁豆、豌豆、绿豆等豆科植物。主要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被害豆粒形成虫孔、破瓣。甚至大部分豆粒被吃光。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常常造成“十荚七蛀”。一般减产可达30%-50%.严重的减产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