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以湖南大围山的白檀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2张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照片,采用SBE法对景观质量进行评判。将白檀景观要素进行分解,分为12个项目,每个项目3~4个类目,共计35个景观要素组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保留了6个与美景度相关性较大的要素,保留要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灰色比(28.4%)、枝条整齐度(25%)、主色彩比例(17.3%)、主色彩布局(17.1%)、枯枝断梢(8.9%)、树干可感性(7.3%),研究构建了大围山白檀景观评价体系,可为白檀林内景观质量评价分析和林间抚育、林下清理和地被植物培育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湘南千年桐优树的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湘南千年桐采穗圃的建立和无性系的繁育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以湖南省宜章县4年生千年桐林木为研究对象,从中以目测法选出了67株备选优树,根据千年桐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单株结果量、单株产果量、单株产油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和干仁出油率等6个性状指标作为选优评价指标,根据67株备选优树6个性状指标的测定均值、标准差和极差建立了千年桐优树的综合评价体系,按此评价体系从67株备选优树中初选出了29株优树。在这29株优树中,Ⅰ级优树4株,其6项性状指标的测定均值分别为781.25个、18.13 kg、3.01 kg、42.13%、69.58%、57.60%,分别为67株备选优树的215.22%、193.49%、259.48%、105.09%、99.00%、110.73%;Ⅱ级优树10株,其6项性状指标的测定均值分别为593.10个、13.20 kg、1.77 kg、42.95%、74.24%、52.02%,分别为67株备选优树的163.39%、140.88%、152.59%、107.13%、105.63%、100.00%;Ⅲ级优树15株,其6项性状指标的测定均值分别为428.90个、11.00 kg、1.37 kg、37.84%、75.15%、54.86%,分别为67株备选优树的118.15%、117.40%、118.10%、94.39%、106.93%、105.46%。研究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综合评价法可为湘南地区千年桐优树的选择提供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氮肥配施秸秆对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施用化肥所致的不利影响严重威胁到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将生态友好的作物秸秆归还农田是减少化肥投入和缓解环境问题的极具潜力的农业管理措施。原生生物是土壤中丰富且多样的真核生物,是土壤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氮肥配施秸秆对原生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了2 × 4(2个秸秆还田组×4个氮梯度)全因子交互田间定位试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8种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和潜在功能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驱动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绿藻门(Chlorophyta)、锥足亚门(Conosa)、丝足虫门(Cercozoa)和纤毛虫门(Ciliophora)是所有处理中的优势类群。氮肥施用降低了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而配施秸秆提升了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并且在高施氮水平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绿藻门(Chlorophyta)的相对丰度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丝足虫门(Cercozoa)和纤毛虫门(Ciliophora)的相对丰度在秸秆还田组中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捕食类原生生物(phagotrophs)在所有处理中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配施秸秆提高了捕食类原生生物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光养类原生生物(phototrophs)的相对丰度。单施化肥情况下,寄生类原生生物(parasites)表现出对高施氮量的偏好。土壤有机质和pH是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总之,本研究证明了氮肥施用耦合秸秆还田措施能够影响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同时明确了对农业管理措施变化反应敏感的原生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水平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响应特征,本研究设置1个高强度(小麦-玉米轮作,MW)、2个中强度(临时草地-小麦,GW;玉米-临时草地,MG)和1个低强度(多年生草地,PG)共4个处理,6 a后采样解析土壤酶活性及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土地利用强度降低而下降(仅PG达到显著),PG和GW均增加了土壤有机碳(Organiccarbon,OC)含量;PG还增加了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与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C∶P和N∶P的比值。与MW和MG相比,PG和GW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以及土壤酶碳磷比(C/P ratio of ex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ies,EEAC∶P)和土壤酶氮磷比(N/P ratio of extracellular enzymaticactivities,EEAN∶P),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P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和P关键代谢酶活性均与OC、TN、C∶P和N∶P显著正相关,而与NH+4-N显著负相关;EEAC∶P和EEAN∶P均与OC、C∶P和N∶P显著正相关,但仅EEAN∶P与NH+4-N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pH是土壤微生物C限制的主要解释因子,而C∶P、N∶P和NH+4-N对土壤微生物P限制的解释度最高。研究表明,将临时草地模式引入农田能够增强土壤固碳和供氮能力,提高土壤酶活性并降低土壤微生物P限制,可为集约化农业管理下提升农田土壤生态系统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