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制定适合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灌溉制度,本试验设2个单因素处理,分别为5个灌溉定额和4个灌溉频率处理,通过分析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制定最合适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当灌溉定额为546 mm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为39.43%,苜蓿的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定额。不同灌溉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2 d灌水1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2.45%左右,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频率。可以通过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来判断是否缺水,该地区土壤的最佳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2.
苜蓿根系构型及生理特性对干旱复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苜蓿根系构型及生理特性对干旱复水后的响应,对肇东苜蓿进行盆栽控水试验。设置正常供水(CK)、轻度干旱(LS)、中度干旱(MS)和重度干旱(SS) 4个处理,在干旱处理4周后进行复水,研究各处理间根系构型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对根干重和根尖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干旱胁迫抑制了根系的生长,降低了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密度和根尖数等形态指标,促进了比根长的增加。各处理间拓扑指数差异显著(P<0.05),干旱促进苜蓿根系从二分枝型向人字形结构转变。干旱胁迫极显著(P<0.01)增加了根系丙二醛(MDA)和超氧负离子(O2-)的含量,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从而保持体内活性氧处于较低水平。脱落酸(ABA)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极显著(P<0.01)增加,通过其生理作用及信号传导途径提高苜蓿抗旱性。  相似文献   
3.
敖汉和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对低磷环境应激机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紫花苜蓿在低磷环境下的表现及响应机制,以期为提高苜蓿磷利用效率及磷吸收效率提供参考。试验以耐低磷较强的敖汉苜蓿和耐低磷较弱的维多利亚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磷(500 μmol·L-1 KH2PO4)处理为对照,低磷(5 μmol·L-1 KH2PO4)胁迫处理10、15、20 d后,分别观测其形态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比较两个品种在低磷胁迫下的差异,综合分析其耐低磷机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敖汉和维多利亚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及磷含量有所下降,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总根长、根表面积及磷利用率有所提高,二者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但是敖汉的下降幅度都远小于维多利亚;二者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极显著增强(P<0.01),但敖汉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维多利亚(P<0.01)。综合表明,低磷胁迫抑制了苜蓿的地上部分生长,促进了地下部分生长,敖汉较维多利亚耐低磷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受低磷影响较小、磷酸酶活性增强幅度较大。通过两个品种在低磷胁迫下的不同表现,为紫花苜蓿的耐低磷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干旱胁迫下5-氨基乙酰丙酸(5-ALA)溶液浸种对紫花苜蓿的调控作用,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1号(Medicago sativa cv.Zhongmu No.1,ZM)和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cv.Algonguin,AG)为供试材料,了解不同浓度(0,5,10,25,50,75,100 mg/L) 5-ALA溶液浸种对15%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条件下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 表明:当5-ALA浓度为10 mg/L时,AG的发芽率最大,为91.0%,而当浓度为50 mg/L时,ZM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大,分别为98.0%和79.5%.当5-ALA浓度为50 mg/L时,AG和ZM的根重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8 mg和7.5 mg;当5-ALA浓度为5 mg/L时,AG和ZM的芽重最大,分别为11.4和10.5 mg,表明高浓度5-ALA溶液浸种促进幼苗根系生长而抑制芽的生长.综合评价认为,干旱胁迫下随着5-ALA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缓解干旱胁迫的能力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5-ALA浓度为25 mg/L时,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分最高(0.27),表明5-ALA为25mg/L时缓解干旱胁迫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紫花苜蓿在低磷环境下的表现及响应机制,以期为提高苜蓿磷利用效率及磷吸收效率提供参考。试验以耐低磷较强的敖汉苜蓿和耐低磷较弱的维多利亚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磷(500μmol·L~(-1) KH2PO4)处理为对照,低磷(5μmol·L~(-1) KH2PO4)胁迫处理10、15、20d后,分别观测其形态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比较两个品种在低磷胁迫下的差异,综合分析其耐低磷机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敖汉和维多利亚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及磷含量有所下降,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总根长、根表面积及磷利用率有所提高,二者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但是敖汉的下降幅度都远小于维多利亚;二者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极显著增强(P0.01),但敖汉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维多利亚(P0.01)。综合表明,低磷胁迫抑制了苜蓿的地上部分生长,促进了地下部分生长,敖汉较维多利亚耐低磷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受低磷影响较小、磷酸酶活性增强幅度较大。通过两个品种在低磷胁迫下的不同表现,为紫花苜蓿的耐低磷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越冬期间硅肥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越冬生理指标的关系以及不同冬灌处理对紫花苜蓿的越冬率的影响,为保障苜蓿越冬提供新的思路。本试验通过对比越冬期间田间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及植株根颈部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差异,分析了冬灌和硅肥对紫花苜蓿抗寒性、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率最高的是最大冬灌水量处理的小区,且该处理越冬期间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春季土壤解冻后深层土壤的含水量也高于其他处理;硅肥可提高紫花苜蓿根颈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并降低丙二醛含量,可提高紫花苜蓿的抗寒性。本试验结果初步证明冬灌可提高苜蓿越冬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天然羊草草原退化打草场为研究对象,分析蚯蚓粪和菌渣有机肥对退化草地的响应机制,研究不同处理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蚯蚓粪45 t·hm-2,30 t·hm-2,15 t·hm-2,菌渣45 t·hm-2,30 t·hm-2,15 t·hm-2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和蚯蚓粪45 t·hm-2时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盖度较对照显著提高(P<0.05),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有机肥对天然草地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菌渣和蚯蚓粪45 t·hm-2施肥量时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生长阶段控水处理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耐寒性的影响,本试验设置缓慢降温和骤然降温两种温度节律,并分别对比控水(25%最大持水量,T25%)和充分浇水(80%最大持水量,T80%)处理间苜蓿耐寒性的差异。试验中以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耐寒性对比的依据。结果显示,在缓慢降温条件下,T25%和T80%中苜蓿LT50大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2/-6℃(光/暗)低温时,处理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 0.05)。而在骤然降温条件下,T25%中苜蓿的LT50逐渐降低,T80%中LT50却逐渐升高,并且从控水处理开始到-2/-6℃(光/暗)低温,LT50大小在处理间始终都是T25% < T80%P <0.05)。结果表明,无论是缓慢降温还是骤然降温,控水处理都可以提高苜蓿的耐寒性,只是在后一环境中,影响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紫花苜蓿在贵州省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分别对WL系列7个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在贵州3个地区的株高、产量及干鲜比等指标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7个紫花苜蓿品种第1次刈割时的株高、干草产量最高,第2、3次刈割时逐渐降低。不同茬次间紫花苜蓿干鲜比存在差异,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干鲜比逐渐升高,但品种间差异性不显著。不同品种间紫花苜蓿株高及干草产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初花期WL712、WL656植株的平均高度最高,但WL712的干草产量较低。贵阳麦坪地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WL440和WL354;独山地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WL440和WL525;威宁地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WL440和WL366。  相似文献   
10.
在紫花苜蓿混播草地放牧利用过程中,由于家畜行为对分区位置和放牧阶段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晰,制约了混播草地的科学利用和高效转化。本文研究了苜蓿混播草地分区位置和放牧阶段对绵羊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分区位置距离饮水点和休息区的距离每增加100 m,绵羊的活动距离增加2.42 km·d-1,活动时间增加46.74 min·d-1。不同放牧阶段草地质量差异明显,绵羊的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随着放牧阶段,即进入放牧分区后的天数增加而显著增加。绵羊通过改变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适应放牧分区位置和放牧阶段草地质量的变化,增加活动速率来适应草地质量的降低。苜蓿混播草地集约化放牧育肥时,饮水点和休息区距离放牧分区最远端的距离不宜超过198 m,每个分区放牧时间不宜超过4 d。研究结果可为苜蓿混播草地肉羊高效放牧育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