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73篇
水产渔业   17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存在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成熟两种现象,为了解其后代养殖性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构建的一龄早熟家系和二龄正常成熟家系,评估了其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存活率、产量、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结果显示:(1)正常家系的子一代在8月和10月的平均体重(70.45±18.62)g,(95.87±34.44)g高于早熟家系的平均体重(58.93±16.33)g,(95.56±25.26)g,甲壳长和甲壳宽在7、8和10月份,正常家系显著高于早熟家系,4-10月二龄正常成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SGR,(1.48±0.45)%/d)低于一龄早熟((1.65±0.12))%/d;(2)一龄性早熟家系完成生殖蜕壳的时间早于二龄正常家系,一龄性早熟家系在8月份的生殖蜕壳率为85%,高于正常家系(75%),但两者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就最终养殖效果而言,尽管正常成熟家系子代的存活率和平均产量比早熟家系分别高出14%和17%,但两种家系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  相似文献   
3.
正池塘养殖是我国河蟹养殖的主要方式,蟹种放养也以直接放养为主,即挑选肢体健全、活力较好的蟹种一次性放入池塘中用于成蟹阶段的养殖。蟹种质量参差不齐常常导致成蟹养殖早期的成活率无法控制,给饵料投喂和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且蟹种下塘后影响伊乐藻生长,无法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难以保证河蟹正常快速的生长。为了克服传统养殖模式的弊端,湖北地区养殖户通过对蟹种强化培育来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稻-克氏原螯虾田块水体菌群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田块水体细菌的影响,通过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针对施用化肥(CF)、有机肥(OF)和有机肥加腐熟鸡粪(OM)等3种施肥模式的水体细菌进行检测。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稻田中主要细菌门类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主要优势菌属为Sporichthyaceae hgcl_clade、Limnohabitans、Polynucleobacter、Alpinimonas、Comamonadacea和Hydrogenophaga。在3种模式中,施用有机肥的田块细菌丰度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的田块,细菌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施用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田块,与施用化肥田块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施用有机肥模式下,水体微生物具有更好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机肥与腐熟鸡粪配施虽然会降低水体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但是腐熟鸡粪与有机肥配施会大大降低蓝藻细菌的丰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组与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组水体细菌群落相似度更高。对稻田水体细菌与水体理化因子关联分析发现,对水体细菌影响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溶氧、总氮、pH和总磷。研究结果为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为稻田综合种养施肥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实验采用Giemsa与Wright' s两种染色方法对黑褐新糠虾血细胞进行染色,根据血细胞大小,所含颗粒与否,颗粒多少和核质比将其分型,并对各型血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通过比较Giemsa染色与Wright's染色两种方法的染色时间和效果,Wright's染色更加适合糠虾血细胞.通过染色,将黑褐新糠虾血细胞分为3种类型,它们分别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它们的胞体大小依次增大,核质比依次降低.对此3种类型血细胞比例分别统计后发现,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最多约( 48.38%±0.05%),其次是半颗粒细胞约为(35.22%±0.04%),最少的为透明细胞约为(16.40%±0.01%).对不同浓度溶藻弧菌的感染试验发现,日本新糠虾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死亡,即48h,而黑褐新糠虾72 h出现死亡,各浓度组中日本新糠虾死亡率均高于黑褐新糠虾.黑褐新糠虾相对日本新糠虾来说,对溶藻弧菌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可能与其血细胞中颗粒和半颗粒比例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5-HT阳性物质在日本新糠虾不同发育期的卵巢卵细胞和滤泡细胞及肝胰腺细胞中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随卵细胞的发育,滤泡细胞逐渐迁移至其近旁。各期卵巢卵细胞和滤泡细胞及肝胰腺细胞中均存在大量5-HT阳性细胞,阳性物质呈深棕色;各期卵巢中5-HT在滤泡细胞内均呈阳性;在Ⅰ、Ⅱ和Ⅲ期卵巢中卵细胞胞质和胞核均呈阳性,且阳性强度呈递减;Ⅳ期卵巢中5-HT在卵细胞中呈阴性,而在Ⅴ期卵巢中5-HT在卵细胞中又呈现弱阳性。5-HT在发育各期的肝胰腺细胞中均呈阳性。同一期卵巢中,不同类型肝胰腺细胞间5-HT的分布没有差别。除Ⅳ期卵巢外,在其余各期卵巢中5-HT阳性强度在卵细胞胞质和肝胰腺细胞胞质中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
河蟹养殖及蟹文化(四)一龄蟹种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蟹苗在培育池中蜕完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约2万只/kg)时,即可将其转移到二级培育池中进行一龄蟹种的培育。而如果是5月中旬购入的人工蟹苗,则可培养至Ⅳ期仔蟹(约8000只/kg)再移入二级培育池培育。其目的是提高一龄蟹种(扣蟹)的成活率,保持蟹种的规格均匀,防止产生小绿蟹。1一龄蟹种的培育原则1.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蟹种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培育一龄蟹种要求水清、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池水溶氧量高,蟹种生长就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就为蟹种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蟹种挖穴少,生长快。1.2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盐度对脊尾白虾存活、生长和蜕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盐度突变对脊尾白虾成活的影响,以及水体盐度(0、6‰、12‰、18‰)对单个体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生长、成活和蜕壳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由6‰到0的突变组,脊尾白虾的成活率最低,96 h成活率仅为6.67%;而盐度由6‰至12‰、18‰的突变组,96 h的成活率均在93%以上.(2)单个体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体盐度提高(盐度0~12‰条件下),脊尾白虾最终体长、总体长增长率和成活率均有增加趋势;盐度超过12‰时,总体长增长率显著下降,但成活率变化不大.(3)盐度对脊尾白虾的蜕壳周期有一定影响,盐度12‰组虾的第1次、第5次、第8次和第9次蜕壳周期最长;整体上,盐度12‰组平均蜕壳周期最长(9.57 d),盐度0组平均蜕壳周期相对较短(8.47 d).因此,脊尾白虾对盐度低于6‰的水体适应性较差,盐度12‰有利于提高该虾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阶段(9-12月初),经三个月饥饿后,卵巢指数从平均3.23增加到8.19,卵巢总脂含量略有增加,绝对脂肪含量每只蟹从开始的191 mg增加到513 mg.但饥饿后的卵巢与正常的成熟卵巢指数及脂肪含量相比,显著降低,这说明饥饿较大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发育和成熟;肝胰腺指数从5.85~7.48降为0.75~4.13,其绝对含量也显著降低,每只蟹平均降低1 270 mg,大大高于卵巢在饥饿时增加积累的脂肪,说明肝胰腺的脂肪除了转运到发育的卵巢中去以外,大部分脂肪应作为能量被消耗.饥饿期间卵巢对来源于肝胰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C20:5 和 C20: 4 优先选择利用,暗示这些脂肪酸是卵巢发育必需的脂肪酸,但对来源于肝胰腺的C18:3利用最低,显示C18:3不是卵巢发育的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规格野生蟹种的营养状况,以3种规格体质量(A组:2~4 g,B组:4~6 g,C组:8~12g)的长江野生扣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肝胰腺指数(HSI)、组织常规生化组成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随着野生蟹种规格的增大,其HSI也明显增大,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显著(P0.05)。(2)就常规生化组成而言,雌、雄个体肝胰腺中粗脂肪含量及躯体中蛋白质含量均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肝胰腺中水分含量的差异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规格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3)肝胰腺脂肪酸中总饱和脂肪酸(ΣSFA)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的含量均随着规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其中雄性个体ΣMUFA差异显著(P0.05);与此相反,肝胰腺中总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含量随着蟹种体质量增加而明显下降,且同样为雄性个体差异显著(P0.05)。(4)不同规格蟹种躯体的脂肪酸含量无明显规律可循,仅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ΣLC-PUFA)含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综合分析结果,不同规格野生蟹种的HSI、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差异明显,其中大规格蟹种营养状况较好,更适合于进行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