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美白对虾池塘温室二茬养殖水质动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两茬南美白对虾池塘温室的水质指标,研究了两茬养虾水质变化进程和动态对比。监测结果显示,第一茬养殖水体的水温在25.00~29.95℃,盐度在1.30~18.50,pH在8.30~10.98,溶氧量在7.34~16.09 mg/L,COD在6.63~16.73 mg/L,氨氮在0.32~4.07 mg/L,亚硝酸盐氮在0.01~0.78 mg/L,硝酸盐氮在0.05~1.87 mg/L,悬浮物在0.0047~0.393 8 mg/L;第二茬养殖水体的水温在24.70~31.80℃,盐度在1.15~16.25,pH在7.89~9.06,溶氧量在5.68~11.06 mg/L,COD在6.28~21.55 mg/L,氨氮在0.16~0.76 mg/L,亚硝酸盐氮在0.00~0.96 mg/L,硝酸盐氮在0.07~2.11 mg/L,悬浮物在0.0105~0.1984 mg/L。研究表明,池塘温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能满足南美白对虾生长的需求,同时第二茬养殖水质条件较第一茬差,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溶氧量以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同时及时开展轮捕,降低池塘的承载量,可降低对虾病毒病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菊黄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阶段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池塘养殖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鱼种生长及肠组织中消化酶活性随生长的变化,2012年5-11月进行室外养殖试验,池塘面积0.2 hm2,水深1.5~2.0 m,鱼苗体长1.2~1.5 cm,放养密度为22.5 万尾/hm2,试验用海水盐度5~15,水温为15~35℃,pH 8~9;测定当年鱼种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质量、肝重、肠长等生长指标,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其肠组织主要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幼鱼体长、体质量与养殖天数均呈指数相关(L=27.07e0.0088t, W=1.0982e0.0262t);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增长相关(W=3×10-5L3.1070),且为异速生长。不同生长阶段菊黄东方鲀肝体比、比肠长、肥满度的变化显著(P<0.05);肝体比随生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4.15%~20.23%;比肠长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0.97%~2.33%,不同生长阶段肥满度变化为3.99%~5.11%。菊黄东方鲀肠组织碱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生长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最大值均出现在养殖40 d(83.11 U/mg与3.13 U/mg);酸性蛋白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最小值(0.34 U/mg)与最大值(0.86 U/mg)分别出现在113 d和166 d;脂肪酶活性随生长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鱼种的生长与养殖条件的改变存在密切关系;肝体比、比肠长等与鱼的发育及营养摄入存在一定关系;肠组织不是生成蛋白酶和淀粉酶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3.
感染鳗弧菌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海水鱼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以A 组:1*106 cfu/mL、B组:1*107 cfu/mL、C组:1*108 cfu/mL 3组不同浓度的鳗弧菌菌液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在其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测定呼吸爆发、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鳗弧菌对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爆发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时,B组和C组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下降(P<0.01);PO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LP活性,在鳗弧菌感染60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CP活性,在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半致死的实验中,鳗弧菌浓度为1*106 cfu/mL、1*107 cfu/mL 、1*108 cfu/mL的实验组的50%的致死时间分别为12 d、11 d、8 d,对照组则无死亡。结果表明:在感染期间,实验组鱼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尾鳍溃烂、鳃丝发白、内部有黄色粘稠腹水等;鳗弧菌浓度越高,达到50%的致死时间越早,花鲈的死亡率和鳗弧菌的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刀鲚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刀鲚骨骼的早期发育过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养殖刀鲚脊柱、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刀鲚26日龄时出现硬骨环,脉弓先于髓弓于第29天长出,38日龄时脊柱硬骨化完成,髓弓、脉弓均从前往后进行硬骨化。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在第3日龄出现原基,50日龄硬骨化基本完成。19日龄背鳍间鳍软骨出现,50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臀鳍出现10个基鳍软骨,38日龄基鳍软骨和间鳍软骨才全部长出,48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腹鳍支鳍骨结构已形成,至50日龄硬骨化完成。尾鳍在29日龄时尾下骨全部出现,31日龄时出现尾上骨,50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涉及尾上骨联合、尾下骨与侧尾下骨联合等特点。首次记录了游离鳍条、腹肋及肌间刺的硬骨化状态。通过与鲱形目其它种的比较研究发现,刀鱼的分类地位较低。  相似文献   
5.
池塘养殖金钱鱼的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人工繁殖技术,采用人工养殖的金钱鱼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对胚胎及初孵仔鱼发育在双目显微镜下进行了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24±0.2)℃,盐度28条件下,金钱鱼正常发育特征为受精卵经28.5 h孵化出膜。受精卵呈规则圆形、具光泽、卵膜薄且无色透明,直径(681.5±11.2)μm;受精后4 h进入囊胚期;6.5 h进入原肠期;12.5 h进入胚体形成期;13.5 h进入器官形成期,器官形成依次为视囊期、尾泡出现期、肌节期、脑泡期、耳囊期、尾芽期、晶体期、尾鳍期和肌肉效应期;28.5 h开始出膜;31.5h达出膜高峰。初孵仔鱼头朝下侧卧,运动不活跃,全长1615.46~1650.35μm,初孵仔鱼6.5 h直肠出现,肛门未通;32 h肛门通,51 h开口。金钱鱼早期发育研究为金钱鱼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管理技术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生长及其消化酶与抗氧化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30日龄菊黄东方鲀( Taki f ugu f lavidus)鱼苗的全长与体质量、主要消化酶和2种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特点以及消化能力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线性相关,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在菊黄东方鲀仔稚鱼中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活性存在互补性"变化;在2~6日龄期间,胰蛋白酶活性快速降低至最低值,胃蛋白酶活性则显著升高( P<0.05)至最大值,10日龄后,胰蛋白酶活性开始增强,最大值出现在19日龄,胃蛋白酶活性保持稳定.淀粉酶活性在2和19日龄最大,至15日龄降至最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日龄最低,15日龄达到最大.2~10日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 CAT)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6日龄最大;10日龄后 SOD 活性逐渐增强,CAT 活性呈波浪形"变化.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开口摄食前体内就已存在相应的消化酶和抗氧化酶,其活性与菊黄东方鲀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和食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菊黄东方鲀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初孵仔鱼到56日龄菊黄东方鲀的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5天髓弓出现,第9天脊柱开始软骨化,第13天脉弓出现,第17天出现硬骨环,并从前往后开始硬骨化,第29天脊柱硬骨化完成。附肢骨骼开始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臀鳍和背鳍、尾鳍。胸鳍的发育以2日龄胸鳍的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28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42日龄胸鳍硬骨化基本完成。背鳍和臀鳍出现在9日龄,29日龄同时开始硬骨化,至38日龄时,硬骨化完成并且出现分支鳍条。尾鳍发育以11日龄长出鳍条为起始特点,至38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伴随着鳍条转移、尾下骨及侧尾下骨生长发育、长出镰刀状横骨等特点。皮刺发育始于4日龄鱼少量肚皮刺的出现,16日龄开始长出头皮刺。所有肚皮刺硬骨化几乎是同时进行,而头皮刺则是从前往后进行。研究结果可为菊黄东方鲀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性、适应性研究及该鱼的系统演化和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哈氏仿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及非特异免疫能力。分别于哈氏仿对虾养殖的第0、10、17、21、34、63、77、90 天采集样品,测定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肝胰腺中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哈氏仿对虾肝胰腺中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随生长而发生显著变化。碱性蛋白酶活性在养殖10 天出现微弱的波峰,至17 天降至最低,至90 天达到最大。酸性蛋白酶活性在养殖第0 天未检出,从第10 天开始,持续升高,至63天活性最高。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呈现“波浪式”变化,淀粉酶活性在0天最高,34、77 天出现两个波峰。脂肪酶活性在90 天最低,波峰出现在21、77 天。酸性磷酸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在21 天最低,随后开始上升,分别在77 天与63 天开始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7 天最低,63 天最高;可在哈氏仿对虾养殖前期0~21 天(体长小于36.00 mm)与养殖后期(63 天始,体长大于57.85 mm)投喂的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湛江凡纳滨对虾的养殖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重分层随机抽样等多种调查方案,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3月,对湛江8个对虾主产区内的200个大、中、小规模对虾养殖场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选取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性指标,分析了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湛江对虾养殖主要包括高位池和土池两种养殖,2009年有77%的对虾养殖场处于盈利状态,阻碍凡纳滨对虾养殖的主要消极因子为天气变化、水质、病害和种苗质量等。政府应加大对对虾养殖业的扶持力度,采取相应措施稳定虾价,保证养殖户对行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菊黄东方鲀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菊黄东方鲀的未受精卵、胚胎(出膜前,受精后80~85 h)、初孵仔鱼(0日龄)、开口前仔鱼(3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卵和鱼苗的水分含量随着个体发育出现升高趋势,而鱼苗总脂含量随着个体发育显著下降。各发育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菊黄东方鲀未受精卵脂肪酸组成与其亲本卵巢非常相似;胚胎期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为SFA(15.08%)、MUFA(14.46%)、n6PUFA(10.20%)和n3PUFA(0.19%),以C16:0、C16:1、C18:1n9c和C18:2n6c为主要能量来源,n3PUFA被优先保存,特别是DHA得到完全保留;孵化后,在内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对n3PUFA利用迅速上升,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与胚胎期正好相反:n3PUFA(19.60%)、n6PUFA(16.98%)、SFA(13.50%)和MUFA(13.01%),以C18:2n6c、C22:5n3(DPA)、C20:5n3(EPA)、C22:6n3(DHA)、C18:1n9c和C16:0为主要能量来源,其中仔鱼对DHA实际利用量为最高(14.44 mg/g),仔鱼在开口前期n3PUFA(特别是DHA)被大量利用消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发育需要消耗大量的n3PUFA(特别是DHA和EPA),并建议在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开口阶段及时增加富含EPA和DHA饵料的投喂量,如海水的轮虫、藻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缓解苗种开口阶段成活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