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36篇
综合类   2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当前中国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促进磷肥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损失和污染,本研究通过收集198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夏玉米田间试验的文献,对华北地区夏玉米磷肥试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了夏玉米的籽粒与秸秆产量及其比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磷含量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夏玉米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施磷达到75 kg/hm 2时,磷素表观盈亏量为0。华北地区的夏玉米磷肥平均利用效率约为15%;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与磷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夏玉米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可以有效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夏玉米‘天泰60’品种的磷肥利用效率最高。在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选用磷酸二铵以及适合的氮肥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常规与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平衡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形态、数量和循环方式,对常规和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P的来源、数量、输入、输出途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P的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机农作方式下P投入水平低,输出与常规农作方式相当,系统表现为负平衡,但P的利用效率高于常规农作方式,对减少P素的负效应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针对北京郊区汇源与正谷有机蔬菜基地,通过对不同蔬菜生产基地取样分析,研究有机和常规蔬菜生产条件下土壤养分平衡特征,分析有机生产蔬菜和土壤的15N特征。结果表明,(1)有机蔬菜生产与常规生产对比,由于施肥数量不同,汇源有机蔬菜基地土壤N、P及K盈余量(分别为356~472kg·hm-2、298kg·hm-2和200~226kg·hm-2)高于当地常规生产,而正谷有机蔬菜生产土壤N、P及K养分盈余量(分别为-164~190kg·hm-2、107.9~435.5kg·hm-2和-164.5~-136.8kg·hm-2)低于当地常规生产;(2)汇源有机蔬菜生产模式中,土壤N素养分有逐季累积的趋势,有机肥的N、P和K养分存在着不平衡性,这可能是造成0~20cm土层磷素大量累积的重要原因;(3)蔬菜类别不同,δ15N值不同,一般为叶菜类最高(10.49‰),果菜类次之(10.07‰),根菜类δ15N值最低(5.62‰);(4)植物不同部位δ15N值也有差异。针对圆椒的分析表明,圆椒叶δ15N(12.44‰)>圆椒果实δ15N(9.35‰);(5)土壤δ15N与土壤全N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回归方程为δ15N土壤=13...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资料收集和农户调查的方法.作为新疆重要的经济区,伊犁河流域面临着发展农牧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1)优良的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各类作物生长和畜牧业发展.当地污染少,环境质量优良,生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具有环境优势.(2)区域地缘优势突出,有利于开拓中亚市场.(3)在伊犁河水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其自然生态条件较为脆弱,土地退化和质量降低、面源污染的风险较大,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规模,则需要从资源条件、肥料等生产资料投入、技术水平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多目标规划.而且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调整.[结果]在伊犁河流域发展有机农业,应该(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土地的种养结合.(2)根据规划将新开垦土地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并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降低和避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采取措施,保护天然草场和草地资源,减少由于草地改变引起的土地沙化和退化.(4)在保证畜牧业生产草场肥力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利用放牧牲畜粪便进行种植业生产.(5)延长有机产品链条,开发和应用有机加工技术,增加有机产品附加值.加强生产、流通、科研、服务之间的联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确保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拓宽有机产品的营销渠道,培训和提升有机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煜  张琳  吴文良  孟凡乔 《土壤学报》2016,53(4):930-941
内蒙武川是我国典型的内蒙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施肥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和土壤碳储量的重要人类活动。选取内蒙武川地区,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施肥措施(化肥、有机肥)的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和全氮(TN)含量和储量,结合13C和15N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措施对于该地区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退耕还灌/还草后,SOC储量较耕地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0.60~0.98 Mg hm-2 a-1),SIC储量也增加或保持相同水平(柠条地除外)。相比不施肥处理,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SOC(1.08~1.19 Mg hm-2 a-1),施化肥处理则会降低SIC(0.06~0.16 Mg hm-2 a-1),且主要影响次生碳酸盐。施肥SIC中原生碳酸盐比例(0~23%)低于自然土壤(3%~29%)。施肥措施对于土壤碳氮的转化强度远大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于内蒙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土地利用和施肥措施对于土壤有机和无机碳的影响应该在区域固碳管理中给予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伟祥  孟凡乔  张煜  赵自超 《土壤》2018,50(3):552-557
对土壤碳的准确定量是研究土壤肥力和农业固碳的前提。本文选择我国不同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8个代表性土壤/沉积物样品,比较湿氧化法、酸洗法和间接法三类方法对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有机碳含量为3.4~11.5 g/kg的土壤和沉积物样品,湿氧化法有较低的平均相对误差(0.32%~4.72%)和变异系数(0.40%~1.22%),间接法的平均相对误差(5.16%~20.46%)和变异系数(0.60%~7.00%)都较高,而酸洗法介于这两个方法之间。说明在保持稳定准确的加热温度情况下,湿氧化法对土壤/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比较稳定和准确,且操作简单。对大部分样品,由于酸对土壤无机碳难以充分溶解,造成酸洗法和间接法的有机碳测定值偏高,且变异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7.
伊犁州作为新疆乃至西部重要的生态农林牧资源基地,其生态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生态产业基地的最佳区域。作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地环境条件必须符合标准的要求。概述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地环境的各项指标要求,分析了基地建设前的产地环境调查内容,提出了产地环境监测的方案与评价方法,为伊犁州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规划及产地环境质量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生产、贸易及法规管理体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分析了国际有机农业法规和管理体系,指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有机农产品生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欧盟、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法规和联合国食品法典为代表的跨国家有机农业法规体系,中国有机农产品的进出口将面临巨大挑战,亟待制定中国有机农业法规和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企业参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IsoSource模型三源区分玉米根际土壤CO_2释放来源(根源呼吸、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研究玉米根际效应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的影响。在玉米拔节期(24~53 d)、抽穗期(54~66 d)和灌浆期(67~99 d)末分别破坏性取样,测定根系、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13)C含量等指标;自拔节期开始至生育期末,每隔3d测定种植玉米与不种玉米的土壤呼吸CO_2量以及13C-CO_2含量。结果表明,利用IsoSource软件三源区分土壤CO_2的排放,土壤CO_2排放累计量以根源呼吸贡献为主(48.0%),其次为土壤有机碳(31.2%),最小为土壤无机碳(20.8%)。玉米对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均表现为正根际效应,从拔节期至生育期末,种植玉米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的释放分别较不种植土壤多65%和156%。土壤无机碳对于稳定全球碳库和调节大气CO_2浓度具有重要意义,若忽视石灰性土壤无机碳对土壤CO_2释放的贡献,有可能高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相似文献   
10.
在富含碳酸盐的石灰性土壤上,土壤本身CO2释放不仅来自土壤有机碳(SOC)的分解,也源于无机碳(SIC)的溶解。在秸秆还田下,石灰性土壤CO2释放来源达到三个(秸秆碳、SOC和SIC),由于区分技术的限制,当前区分CO2释放三源的研究,尚少见报道。以华北石灰性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3C标记玉米秸秆添加土壤进行室内培养32周,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无添加对照(CK)、低量秸秆添加(S1,相当于田间秸秆还田量9.6 t?hm-2)、中量秸秆添加(S2,秸秆还田量28.8 t?hm-2)和高量秸秆添加(S3,秸秆还田量48.0 t?hm-2),利用秸秆碳、SOC与SIC之间的δ13C差异,借助稳定同位素溯源模型IsoSource,区分土壤CO2的释放来源,明确秸秆添加对石灰性土壤有机与无机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土壤释放CO2中源于秸秆的贡献呈下降趋势;秸秆分解对土壤CO2释放的贡献随着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对于S1、S2和S3处理,土壤释放CO2中源于秸秆、SOC和SIC的贡献比值约分别为3:3:4、5:2:3和6:2:2;与CK相比,S1处理降低SOC分解的激发效应(程度为9%),S2和S3处理反而增加了SOC分解的激发效应(程度分别为22%和57%);秸秆和SOC矿化增加SIC溶解的释放,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加,S1、S2和S3处理提高SIC源CO2的释放程度分别为368%、561%和652%。因此,秸秆添加不仅影响SOC源CO2的释放,也增加了SIC源CO2的释放,若忽略SIC溶解对土壤CO2释放的贡献,可能导致SOC矿化量的高估,进而影响SOC激发效应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