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9篇
综合类   8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以中稻单作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N和P的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子系统N和P的输出/输入比分别为0.62和0.44,且子系统中N和P以饲料输入最大,占总输入的92.9%和96.4%,以成虾N和P输出最大,分别占总输出的53.3%和59.5%;在目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土壤子系统中N和P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土壤子系统N的盈余量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P的盈余量则低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土壤截存的N和P量,其土壤截存的N和P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49.2 kg·hm-2和9.1 kg·hm-2;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其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10.2 kg·hm-2和1.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旨在明确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影响。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短期内(2年)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活性有机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要高于总有机碳。低秸秆还田量(RS 3750 kg hm-2和WS 3000 kg hm-2)对土壤基础养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而全量秸秆还田(RS 3000~6000 kg hm-2和WS 3750~7000 kg 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不同耕作措施而言,旋耕或翻耕措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此外,旋耕显著提高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翻耕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稻麦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旋耕或者翻耕措施能够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达到土壤地力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增加,尤其土壤速效磷显著增加。同时,提出了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开展了投加一种磁性固体螯合材料(Magnetic solid chelator,MSC)并进行磁选回收对农田土壤Cd的移除修复效果、MSC回收率及磁选物质螯合捕集Cd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投加0.4%~1.2%的MSC材料并进行磁选回收对总Cd和有效态Cd的去除率分别为15.91%~17.69%和33.33%~50.26%,而MSC的回收率在74.01%~94.33%之间,有随投加量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磁选物质(主要为MSC材料)螯合吸附的Cd含量在19.31~25.72 mg·kg~(-1)之间,在0.4%处理中最高,显著高于0.8%、1%和1.2%处理,有随MSC材料回收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0.8%和1.2%投加量时磁选物质螯合捕集的Cd能较好地解释土壤被去除的那部分Cd。处理后水样中的Cd含量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Ⅰ类标准(0.001 mg·L~(-1)),不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因此,MSC材料对农田土壤Cd具有一定的移除修复效果,为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秸秆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农业利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利用(燃料化、原料化)两大类。在国家层面上,目前的原则为“多元利用、农用优先”,但对于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这三化并没有设立优先原则。本文在比较秸秆农业利用的历史、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自然适应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后,认为在当前农业形势下,秸秆还田是最优、最现实的农用模式。此外,还从秸秆腐解规律及其调控的角度证明了秸秆还田是一个可以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上树立“多元利用、农用优先、还田为主”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原则,并从秸秆还田补贴、农机农艺配套、病虫草害控制及新型秸秆腐熟剂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当前的秸秆还田政策及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用量对西兰花产量、质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240~480 kg/hm~2)的增加,西兰花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330~405 kg/hm~2施氮量最高。当氮、磷、钾用量分别超过330、135和255 kg/hm~2时,对产量的增加效果有限。330~405 kg/hm~2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氮、磷、钾累积量,磷、钾用量分别超过135和255 kg/hm~2时会降低植株氮素累积量,但对磷、钾累积量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为240~40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达到了43.10%~47.66%和16.25~16.72 kg/kg。施氮量的增加促进了西兰花硝酸盐的累积,但是降低维生素C含量,而糖酸比和灰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之,在磷、钾用量分别为135和255 kg/hm~2的基础上,施氮量为330~405 kg/hm~2时,西兰花能够获得较好的产量、质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估算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对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7 年湖北 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为206 万t,其中有机质164 万t,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5.12 万、2.79 万、5.74 万t,占全省化肥 用量的4.08%。武汉市蔬菜废弃物资源量最高,占全省的19.36%。湖北省各地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平均为1 666 kg·hm-2,其中有机质和氮、磷、钾总养分平均量分别为1 334 kg·hm-2 和126 kg·hm-2。全省地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 以仙桃市和鄂西南较低,其次是鄂东南和鄂西北,湖北中部包括江汉平原分布最高。湖北省24 个蔬菜监测县市蔬菜废弃物 资源量平均为4.22 万t,其中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和嘉鱼县较高,有机质和氮、磷、钾总养分平均量分别达到了3.38 万 t 和3 180 t。全省各县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以枣阳市最高,宣恩县和咸丰县较低。不同种类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差异 较大,为2.71 万~47.32 万t,其中根茎类蔬菜最高,其次是甘蓝类和豆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明确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丁草胺和五氟磺草胺复配制剂在水稻田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4个剂量(615.0、922.5、1230.0和1845.0 g.a.i/ha)处理,以25 g/L五氟磺草胺油悬剂和60%丁草胺乳油为对照药剂处理,并设人工除草和清水空白对照处理,在水稻移栽后10 d、杂草1~2叶期进行茎叶喷药处理。于药后60 d分别监测杂草种群数量,同时取样分析杂草对养分的累积情况,于水稻收获后进行测产。【结果】施用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615.0~1845.0 g.a.i/ha防除移栽稻田杂草效果显著(P0.05),对稗草、异型莎草、鸭舌草和鳢肠的总草防效达92.9%~99.7%;有效改善了田间的光照和水肥条件,水稻产量达6686.36~7038.68 kg/ha,较空白对照增产60.1%~68.5%,每公顷增收6523.53~7439.56元。【结论】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615.0~1845.0 g.a.i/ha剂量下能有效控制移栽稻田杂草生长,减少杂草对水分、养分及空间的竞争,提高田间透光率和水稻养分积累,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