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朱国平  周梦潇 《海洋渔业》2020,42(2):245-256
以生物体在大洋中的扩散为核心,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目前海洋数值模型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扩散模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和展望,旨在为深入研究海洋数值模型与生物生态模型的耦合及其在生物生态研究上的应用提供参考。首先从海洋模型的发展历史入手,对比了不同海洋模型的配置方式,并列举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几个模型,包括混合坐标大洋环流模型(HYCOM)、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型(FVCOM)与区域海洋模型系统(ROMS),分析其特点及相关应用。此外,针对生物体扩散的3个基本阶段:释放、输送以及沉降,列举目前研究生物体扩散的3种基本研究方法,包括遗传基因法、元素标记法以及模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海洋数值模型在生物体扩散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模型法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而言是最优的方法,其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最为适宜,但模型法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海洋数值模型在生物体扩散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进一步表明,利用物理模型与生物模型耦合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生物体扩散的成功建模需同时考虑模型自身的适应性以及生物体本身的行为,通过不断调试模拟生物扩散过程,进而择优选择。此外,开发出精度更高、实用性更强、兼容性更优的海洋模型是需要攻克的另一难题。目前,由于气候条件复杂、可获得数据资料较少等因素,大洋区域生物体扩散研究较为有限,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洋区域数据资料的积累、适宜大洋区域海洋模型的开发,对大洋区域的生物体扩散研究必将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了解痕量元素在南大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分布以及可能的来源,利用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普里兹湾西侧(62°S~67°S和50°E~72°E)44个站点的表层海水样品中铜、铅、镉和砷的含量。结果显示,普里兹湾西侧水域表层海水铜、铅、镉和砷平均浓度分别为(1.440±0.184)μg/L、(0.250±0.037)μg/L、(0.060±0.007)μg/L和(3.520±0.128)μg/L。通过进一步分析表明,普里兹湾西侧表层海水中痕量元素的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且在此海域内浓度变化不大。并且,叶绿素和盐度与铜、镉、砷和铅相关性及显著性并不明显,且存在差异。此外,普里兹湾西侧痕量元素的主要来源与冰雪融化、大气及由大陆所携带痕量微粒的输送、人为活动的增多以及浮游植物的分布和摄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