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CA模型的珠江三角洲基塘景观破碎化分析及其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丹  叶长盛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932-3937
在对珠江三角洲传统基塘区2000、2006、2011年基塘景观破碎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CA模型开展了传统基塘区2020年的基塘景观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传统基塘区基塘面积减少了46.65%,斑块数量由139个增加到1 072个,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97.12%,反映了斑块由集中成片发展成为破碎的状态;形状指数增加了36.23%,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基塘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边缘密度减少了88.57%,反映了单位面积上斑块数量增多了;平均最近邻近距离变化幅度最大,减少了99.75%,说明相同类型的斑块之间的距离变近,呈团聚分布。根据2020年模拟结果 ,基塘面积减少53.38%,基塘斑块数量增加为2 045个,平均斑块面积减少82.33%,形状指数增加22.12%,边缘密度增加80.74%,平均最近邻近距离减少86.00%,基塘破碎化的程度有所减缓。研究结果可为传统基塘区生态服务功能的延续、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西省11市1995~2004年数据,把江西省划分为3种类型区:产业结构未变化且处在工业化中期区(Ⅰ类地区);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升级区(Ⅱ类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期向工业化初期升级区(Ⅲ类地区),然后分析了各类型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三大类型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耕地减少的幅度呈逐渐缩小的趋势,经济发展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性在逐渐减少,各产业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程度在逐渐降低,耕地转化效益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4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GIS空间自相关和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基于31个县域单元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平均值由0.274 6增加到0.514 5,县域之间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减少;2)2000—2010年城镇化由中等、低水平发展为中等、高水平,低城镇化地区由以鄱阳湖湖体为中心的"十字"分布缩小到"T型"分布;3)2000—2010年全局G系数由0.030 55上升为0.031 75,城镇化冷点集聚显著且呈现减弱趋势,热点增加迅速;4)人口和社会城镇化指数是主要的障碍指数,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单位面积非农产业产值、城镇用地占总面积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邮电业务量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的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了解江西省耕地利用状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t回归模型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西省1996—2008年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3a来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为0.967,耕地利用总体水平较高;萍乡、赣州、吉安、宜春、抚州5市耕地利用效率较好,新余、鹰潭次之,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4市相对较差;人均GDP、耕地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和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有所差异,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耕地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人均GDP。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选取中国35个大中城市作为样本城市,评价了样本城市2016年空气质量和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安排城市用地结构、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1)研究期间样本城市空气质量地域差异明显,空气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城市空气质量较好,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PM10、SO2、NO2年均浓度呈现出:北方城市>南方城市、内陆城市>沿海城市。(2)研究期间样本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居住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在49%~58%之间。北方、南方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绿地与广场用地比例,沿海、内陆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和绿地与广场用地的比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平均值呈现出北方城市>南方城市、内陆城市>沿海城市的特征。(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不同的区域空气污染物不同,影响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建设用地结构因子也不同。从整体上,居住用地与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与SO2呈负相关,工矿仓储用地与NO2呈正相关;从区域上,居住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与PM2.5呈正相关,工矿仓储用地与NO2呈正相关,居住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与SO2呈负相关。[结论]样本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南昌市建成区外10 km的环城地带作为半城市化地区,基于2000、2010和201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开展半城市化地区多时相、多层缓冲带、多方向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耕地占比由65.11%减至55.53%,林地占比由11.00%增加到21.21%;距离建成区越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所占比重越大;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方位差异,东部地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大,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林地面积占比突出。(2)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综合指数由275.88提高到283.90;距离建成区越近,土地利用程度越高;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景观紊乱度熵值由1.01提升至1.18,景观紊乱度不断增强,有序性愈来愈低;距离建成区越近,紊乱度越高;东部、南部景观有序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珠江三角洲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该文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199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构建了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以5 km×5 km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了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6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12 105.0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35%,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基塘持续增加,耕地、林地迅速减少;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风险指数由1990年的0.2713增至2006年的0.3318,风险程度增加了22.31%,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逐渐增强,深圳、东莞、广州市区、花都、南海、顺德、佛山市区及中山等是生态风险指数高值聚集区,指数变化更为明显,风险程度明显提高;高、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快速增加,由1990年的4874.52 km2增加到2006年的12 494.9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1.82%增至30.30%;生态风险程度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以佛山市区-广州市区-深圳为轴向外风险程度逐渐降低。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该研究为生态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街办为实例,根据1987年和2003年土地利用数据,选择了途经盐步境内的四条交通干线,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盐步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结论有:①盐步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强,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园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增加,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图斑形状趋于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度变化明显;②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发生变化土地的面积、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和优势度都随着离交通线路的远近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县域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和GIS技术相结合,揭示了1980-2009年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明显缩小,空间结构呈纺锤型(中间集中型),集中于中上收入区、中下收入区和低收入区3种类型,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县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集中分布,高收入区集中于浙赣铁路及京九铁路北段沿线,低收入区集中在赣南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53.85%、69.23%、65.93%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枫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238-242,246
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广州市1995-2007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强势协调发展模式为主,总体经历了土地利用滞后型强势协调发展模式到土地利用超前型强势协调发展模式再到土地利用超前型弱势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二者逐渐在偏离协调发展的轨迹;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