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7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29篇
  18篇
综合类   18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泽夏  吴秀丽  刘婷婷  宋力 《绿色科技》2021,(6):270-271,276
以沈阳市高校为例对如何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垃圾正确投放的好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较低、分类意识有所欠缺、分类设施不够完善且覆盖率不高等。从硬件设施、制度体系管理及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杨树(Populu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林草复合系统中两种植物根系的分布及相互关系,利用WinRHIZOTM对3 a生紫花苜蓿和7 a生杨树在单作和间作条件下0~60 cm土层中的根长密度(RLD)、平均根直径(ARD)和比根长(SRL)的分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紫花苜蓿RLD降低了10.01%~54.29%,20~60 cm土壤中紫花苜蓿ARD降低了11.15%~37.30%, 间作苜蓿的SRL比单作苜蓿高10.52%~28.78%;间作增加了 0~40 cm土层中杨树ARD的20.36%~28.08%,增加了苜蓿种植区域0~20 cm土层中杨树RLD的15.51%~34.23%。杨树SRL受到的影响较小,仅在8月5日的0~20 cm 土层中测得单作和间作SRL存在差异,单作杨树SRL比间作杨树高14.46%。单作和间作苜蓿的最高产量均在第一次收获时期,间作降低了苜蓿的产量,在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收获中产量分别降低了24.7%、30.9% 和 43.7%,与单作苜蓿相比,杨树/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中苜蓿的总产量减少了31.2%。通过计算土地当量比,发现杨树与紫花苜蓿复合经营为杨树林带增加了额外来自紫花苜蓿的收入,能够提高系统41%的生产力。综上所述,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根系分布及生长受到了不利影响,而杨树根系受到了有利的影响。相比单作种植,林草复合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提高新疆地区防护林带生态和经济回报率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Aux/IAA 基因家族在植物茎尖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豆Aux/IAA 基因家族在大豆茎尖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本文以拟南芥Aux/IAA 基因家族蛋白序列为参照鉴定了大豆全基因组Aux/IAA 家族基因,包括63个成员;然后以拟南芥、鹰嘴豆和大豆的Aux/IAA 家族为研究对象,比对这些基因全长氨基酸序列并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三种作物的Aux/IAA 家族成员间亲缘关系差异明显,进化过程中同源重组频率不同;进而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东农594(DN)、Charleston(CH)及二者杂交后代的RIL群体的高矮秆池(WH、WS)和F2群体的高矮秆池(JH、JS)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共有17个Aux/IAA 基因在3组材料中差异表达。CHvsDN组有15个差异表达基因,JHvsJS组有2个,WHvsWS组只有1个;其中,Glyma.10G180100 在JHvsJS组和WHvsWS组均差异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豆Aux/IAA 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调控茎尖发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机器学习是一种面向机器的数据分析方法,自动化机器学习的研究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的快速积累,促进了机器学习算法的井喷式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解决行业问题,成为了当前应用的难点。笔者整理了机器学习新材料,对各种机器算法的特点和算法之间的差异,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总结了各种算法的需求背景和优缺点,以及主要的应用场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机器学习在农业应用的案例,综述了机器学习在农业应用,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实时、动态监测,以晋南麦区169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SOM含量与高光谱,采用多种常规预处理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预处理光谱与SOM含量间的相关性,并选择光谱特征波长,构建基于光谱波长的SOM含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SOM含量与光谱反射率成反比;通过不同预处理方法与SOM含量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最佳特征波长为580、567、571、560、535、672、673、674、678 nm,MSC+1st耦合多元逐步回归(MLR)构建的模型R~2为0.74,RPD为1.52,模型精度最高,误差最小,更利于实现SOM含量的光谱监测。经比较分析,多种预处理方法相结合较单一预处理方法更有利于建立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介绍了蓖麻油在化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蓖麻油的直接利用、合成重要化工原料、蓖麻油的其他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兴起的纳米孔测序技术(nanopore sequencing)为新一代测序技术,又称第三代测序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细菌、病毒、抗生素耐药及动物疫病等多个领域的检测。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瓶颈,包括测序精度不高、样品制备过程需要优化等,但该技术在疾病检测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包括可直接检测碱基修饰,超长读长、高分辨率和实时测序以及强大的生物信息学支持。未来,随着准确性的提高和性能的不断改进,加之在成本、测序时间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面的明显优势,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在临床实验室成为疾病检测的重要选择。本文通过综述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在疾病检测中的优势,以期为纳米孔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白菜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1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菜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18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以门源油菜为母本、E14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极早熟白菜型春油菜常规种。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极早熟组春油菜区域试验,陇油18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130.1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南4号增产16.40%,增产油籽300.15 kg/hm2。陇油18号生育期108 d,平均株高126 cm,一次有效分枝数3~6个,单株果数268个,角粒数20.85粒,千粒重2.98 g。籽粒含油量(粗脂肪)38.89%,芥酸含量0.98%,硫苷含量22.41μmol/g,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标准。适宜在甘肃张掖、武威、甘南、定西等海拔2 400 m以上春油菜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养殖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控制对养殖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本研究主要对机械化蛋鸡场的自动化叠层笼养蛋鸡鸡舍的微生物环境进行评估,监测分析鸡舍内不同层鸡笼、料槽、蛋槽的细菌分布、鸡舍内风机对空气落菌数的影响、场内水源出水口和鸡舍饮水口水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以及鸡场内不同类别消毒药的消毒效果,为完善机械化鸡场的环境控制提供参考依据.监测结果分析表明,鸡舍内不同层鸡笼、料槽、蛋槽的细菌含量会随着层数的增高而不断减少,鸡舍内打开风机会增加空气落菌数的数量,鸡舍饮水管在不安装任何过滤设备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不同消毒药对蛋箱消毒池的消毒效果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荔枝叶成分的工艺并探究其抗炎作用。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浓度为考察因素,以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结合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设计原理,优化荔枝叶成分的提取工艺。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荔枝叶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荔枝叶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甲醇浓度72%、液料比18 mL/g、提取时间7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荔枝叶成分的综合评分为88.99,与预测综合评分的84.53分相比误差较小。荔枝叶提取物可降低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导致的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量;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荔枝叶提取物能够上调Toll样受体4(TLR4) mRNA的表达量与下调核因子κB(NF-κB) mRNA表达量。研究表明,此试验方法简单、稳定可靠,为荔枝叶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