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黄海海域连续3年爆发大规模的绿潮,漂浮的绿藻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域覆盖面积呈倍数扩增。选取漂浮绿藻中的优势种浒苔(Ulva prolifera)作为研究材料,对其繁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平方厘米藻体能够产生大约5.35×106个游孢子或1.07×107个配子;在繁殖高峰的5-8月间,一株成熟藻体25%左右的部分能够放散生殖细胞,产生约1.15×107个游孢子或2.31×107个配子。漂浮浒苔在此期间主要以单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其中以单性生殖最为常见。其配子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合子具有负趋光性。漂浮浒苔的游孢子、配子或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均能发育成一株新的藻体。漂浮浒苔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导致其生物量快速增长而引起绿潮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黄海青岛海区漂浮绿潮藻浒苔(Ulva prolifera)的光合生理特性并进行状态等级评价,为今后黄海绿潮暴发趋势预警预测和生长潜力评估奠定基础。首先根据藻体状态对应其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的差异,初步将藻体分为4个等级:Ⅰ级健康藻体,藻体呈绿色(G),Fv/Fm为0.70~0.75;Ⅱ级亚健康藻体,藻体呈黄绿色(GY),Fv/Fm为0.60~0.69; Ⅲ级半健康藻体,藻体呈黄色(Y),Fv/Fm为0.41~0.59;Ⅳ级衰老藻体,藻体呈白色(W),Fv/Fm为0~0.40。对2011年青岛近岸海域的漂浮浒苔藻体状态等级进行测定和评价,发现各采样点藻体处于以下3个不同等级:Ⅱ级亚健康藻体,其Fv/Fm最高仅0.68,总叶绿素含量为(0.608±0.032) mg/g;Ⅲ级半健康藻体,其Fv/Fm最高为0.57,总叶绿素含量为(0.226±0.031)mg/g;Ⅳ级衰老藻体,其Fv/Fm最高仅为0.29,总叶绿素含量为(0.088±0.029) mg/g。其中,QD1、QD2、QD3主要以Ⅲ级(51.34%~71.37%)和Ⅳ级藻体(17.84%~28.08%)为主;而QD4、QD5、QD6主要以Ⅲ级藻体为主(95.13%以上)。表明漂入青岛海域绿潮藻浒苔大部分状态较差,不能健康存活。另发现浒苔藻体叶绿素含量高低与光合活性呈正相关(F=25.106,R=0.782,P〈0.01),为探索两者耦合关系以及今后完善藻体状态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福鼎市和霞浦县海区患病腐烂的坛紫菜上分离纯化到赤腐病病原菌——紫菜腐霉菌,分析对比不同培养基对紫菜腐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腐霉菌丝体适宜生长盐度为0.8% ~ 2%,最适盐度为1.4%;适宜生长温度为10~25℃,最适温度为20℃;光照强度对腐霉菌丝的生长没有影响.用半海水玉米液体培养基培养,观察到紫菜腐霉菌藏卵器、雄器以及藏卵器发育过程和受精卵卵裂过程. 相似文献
5.
石莼属绿藻在全国沿海广泛分布,浙江省是石莼属绿藻开发利用的大省,产品不但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海外.文章对浙江省象山、奉化内湾海区及舟山外海岛屿枸杞岛地区的常见石莼属绿藻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样品,通过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象山、奉化地区在1月至3月间的优势种为Ulva prolifera,并伴随生长着少量Ulva linza,Ulva flexuosa 等绿藻.在舟山枸杞岛地区,Ulva pertusa 和 Ulva fasciata 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于2011年10月-2012年2月,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泉州市和晋江市等海区发生的坛紫菜腐烂病害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发病特征以及镜检,详细记录了该病害的侵染过程,并在发病组织中观察到双鞭毛游动孢子以及孢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等重要结构特征,病菌形态与条斑紫菜上的紫菜腐霉相似;利用半海水玉米琼脂培养基分离提纯该病菌,命名为FM1.经感染试验证实,FM1引起的发病症状与自然海区患病紫菜的症状一致,说明FM1为致病菌.通过扩增该菌核糖体DNA ITS序列,并构建基于ITS+5.8S序列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FM1菌株与紫菜腐霉的ITS区相似度很高,达到99%.综合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确定,紫菜腐霉是导致此次病烂的主要病原菌,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称为"赤腐病". 相似文献
7.
按照国标GB19643-2005《藻类制品卫生标准》中测定无机砷的第一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HG-AFS)对来自我国福建、江苏以及从日本和韩国进口的紫菜样品中的无机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使用HG-AFS法测定的紫菜样品无机砷含量均明显超过该标准中规定的无机砷限量值;在不同的酸度3%、8%、20%,添加还原剂或不添加还原剂的条件下对二甲基砷(DMA)产生氢化物的效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HG-AFS法的测定条件下,DMA产生氢化物的效率可达到34.4%。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使用HG-AFS法测定的紫菜样品无机砷含量超标的原因是按照HG-AFS法的前处理方法处理紫菜样品后,提取液中含有的砷糖降解物二甲基砷(DMA)经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时会产生与无机砷相同的信号,此信号会严重干扰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附着在条斑紫菜上的丝状细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丝状细菌为无色、不分枝的丝状体,成熟的菌丝呈串珠状.菌丝体的基部可以进入细胞壁的表层,但不能穿透细胞壁.从大量附着丝状细菌的藻体上分离得到了丝状细菌菌株YL,经感染试验证实发病症状与自然海区患病紫菜的症状一致,说明该菌为条斑紫菜丝状细菌附着症的致病菌.对菌株YL的形态及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需氧革兰氏阴性菌,不能水解淀粉,接触酶呈阳性,在淡水中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指纹状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所形成的微生子可聚集成玫瑰花环样结构及绳结状拓扑结构,初步确定其为毛霉亮发菌(Leucothrix mucor).该菌最适生长条件为盐度25~35,pH值为7.5~8.5,温度为10~25 ℃. 相似文献
9.
10.
马家海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2,1(3):185-188
从七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北方的条斑紫菜栽培业相继发生过火面积的病烂,造成了大歉收,威胁着紫菜的稳定生产并且严重地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因而紫菜病害的研究逐渐地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由于肓苗、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加工机械的大量引进促进了条斑紫菜栽培的迅速发展,但是各种各样病烂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有时还造成较大的危害,对于这些病害至今还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