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通过测定NH3挥发和氯仿灭菌试验,探讨了生物炭如何通过影响NH3挥发和微生物来影响土壤中NH4+-N的变化,为研究生物炭对土壤外加N素的影响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生物炭加入稻田土后,土壤中KCI浸提态的NH+4-N含量减少34%,其中由于微生物作用受到影响而引起的NH4+-N减少约占总减少量的42%.生物炭加入红壤后,KCl浸提态的NH4+-N含量减少了13%,生物炭对红壤中微生物影响不大.生物炭使两种土壤的pH值升高,引起NH3的挥发,生物炭处理的稻田土和红壤外加NH3-N累计挥发量分别为未加生物炭时的7.8倍和1.7倍. 相似文献
2.
选用花生壳和牛粪两种富碳生物质,通过酸洗去矿和外加典型矿物的方法,在热重分析仪中模拟热解过程,探讨矿物对热解行为的催化效应;通过元素分析计算碳保留;通过K2Cr2O7化学氧化以及拉曼光谱考察矿物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源矿物对生物质热解中的分解温度有显著催化效应,将碳骨架的主体分解温度从250~400℃降低到200~350℃;花生壳中典型矿物为KCl,牛粪中为CaCl2;矿物CaCl2对牛粪的分解催化效应比KCl对花生壳的催化效应更显著.生物质去矿后,热解过程中碳保留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生物炭产物中碳稳定性提高.K2Cr2O7氧化实验表明,去矿花生壳和去矿牛粪制备的生物炭碳稳定性比原始生物质制备的生物炭分别增加了52.7%和30.6%;通过拉曼光谱观察碳结构,发现生物质去矿后制备的生物炭有序化增强(ID/IG减小),说明矿物质使生物炭更易产生晶格缺陷,对产物稳定性有负面作用.因此,生物质内源矿物的存在,在热解时催化碳分解,使得生物炭碳结构更无序化,降低产物稳定性,但对过程中碳保留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湖南有紫色土山丘146.7万hm2,区内人口达800多万人。紫色土山丘地形以丘岗地为主,土壤含磷、钾、钙等矿质养分较多,质地偏壤,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紫色土山丘易旱,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单一,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本文通过对湖南省紫色山丘区现有的农业复合模式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总产值、纯收入、内部收益率三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8个一级复合模式下的30个二级复合模式中,对其中16个应用面积较大的林农间种复合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生态效益,遴选了一批经济效应、生态效应显著的模式。完善优化了4个农牧渔复合模式,经过实施和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5.
6.
郑州市饮用水源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郑州市饮用水源水环境健康风险的状况,通过选取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郑州市的饮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郑州市地表饮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基因毒物所产生的健康风险数量级为10-6~10-5a-1,躯体毒物的健康风险数量级为10-12~10-9a-1;(2)基因毒物为优先控制类,铬为饮用水源优先控制的基因毒物;(3)地表饮用水的优先控制的躯体毒物是氨,地下饮用水是铅;(4)郑州饮用水环境健康状况形势严峻,2001,2003和2006年饮用水源健康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略高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能接受值,其余年份低于该值,超标率为33%.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汞、砷测定2种预处理方法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法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2种预处理方法提取土壤中的汞、砷,经原子荧光光度计对汞、砷的反复测定比较,结果显示,微波消解法在重现性、准确度等方面都要好于湿法消解法,且更为省时。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寿光辣椒大棚的连作土壤为基质,以无机肥料作对照,向辣椒连作土壤中基施5种不同配方的有机肥,调节土壤N、P、K至相同水平,研究其对辣椒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同时采用RAPD和平板稀释计数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不同肥料处理组中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大部分种类的有机肥均能增加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其中,以蚕沙和酵母发酵废液复配的有机肥(SYM)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多样性最高,且在促进辣椒生长、抗猝倒病、提高辣椒品质(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组.结果表明:以发酵废料为基础的配方有机肥应用于连作土壤中,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评价非食用性经济植物苎麻对农田土壤中汞、镉的累积修复效果,本研究采集了46个种植于某汞矿区周边的汞、镉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苎麻样品,分析了苎麻及对应土壤样品中汞、镉含量,计算了苎麻对汞、镉的累积系数和转运系数。结果表明:汞在苎麻根、秆、皮和叶中的含量分布为58.02~136.97、60.6~560.45、113.26~3 860.51、446.1~1 686.3 μg·kg-1;镉在苎麻根、秆、皮和叶中的含量分布为10.1~1 527.8、7.17~1 203.63、11.57~1 838.14、77.12~842.41 μg·kg-1。麻皮和麻叶中的汞含量明显高于根部;而镉较均匀分布在苎麻的根部、麻秆、麻皮及麻叶。汞和镉在对应土壤中含量分布为0.381~9.040 mg·kg-1和0.131~7.814 mg·kg-1。苎麻地上部对汞的累积系数范围为0.017~4.826,转运系数范围为0.583~22.595,苎麻地上部对镉的累积系数范围为0.011~3.725,转运系数范围为0.055~16.175。麻皮的汞累积系数明显高于根部和麻秆;而苎麻各部位的镉累积、转运系数无明显差别。土壤中的DOC含量上升会导致苎麻麻秆、麻皮中汞含量的下降,土壤pH的下降会促进苎麻的麻秆、麻皮两个部位对镉的吸收累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