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斑鳜不同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5个群体36尾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mtDNA控制区的基因序列。在长度818bp片断序列中共检测到11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具有20种单倍型,不同地理群体的单倍型表型不同,鸭绿江、钱塘江群体中含有多个特异性的核苷酸位点。用MEGA3.0构建了NJ分子树,鸭绿江、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内的个体均能单独聚成群,而闽江群体未能单独成群,个体分别与长江、西江群体聚在一起。这些表明我国斑鳜不同群体间有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是我国养殖罗非鱼最早、养殖面积最多和产量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罗非鱼出口省份.广东省罗非鱼养殖以珠三角和粤西为主,并逐步拓展到内陆山区.罗非鱼产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罗非鱼产业链.但仍存在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深加工产品少、良种覆盖率低等问题.因此,在罗非鱼产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和限制年产量,借鉴国外先进经营经验和模式.企业和政府共同支持,积极推广罗非鱼健康、无公害养殖,在开拓更多国外市场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需,使广东省罗非鱼产业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瓯江彩鲤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4.
以中华鳖黄河群体的选育基础群体(F0)和太湖群体为对照群体,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黄河群体的选育世代F1、F2及F3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从所筛选的10个微卫星位点中,5个测试群体共检测出24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 为4.60~5.3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24~3.59,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483 3~0.530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94 9~0.645 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CPI)为0.534 0~0.568 4,这些遗传参数表明中华鳖存在丰富的可供选育用的遗传多样性基础。(2)F1、F2及F3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参数Ho、He及CPI一致地显示出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而降低的明显趋势,证明以生长、体色、体型等表型指标为直观选育指标的群体选育,对遗传型指标产生了可检测到的影响。(3)黄河群体的选育基础群体和3个选育世代在聚类分析中聚为一支,而太湖群体单独为一支,显示中华鳖的黄河、太湖两大地理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分化,3代选育并未改变这一历史性格局。 相似文献
5.
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鱼的正反回交子代共6种遗传型(genotype)罗非鱼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探讨回交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6对引物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可用于这6种罗非鱼的遗传变异分析;(2) 6个微卫星位点在6种鱼中的平均杂合度为0.562~0.731,其中正回交鱼萨尼×尼罗最高(0.731),原始亲本尼罗最低(0.562);多态信息含量为0.510~0.685,也是萨尼×尼罗最高(0.685),尼罗(0.510)最低;有效等位基因范围是2.71~3.85,也是萨尼×尼罗(3.85)最高,原始亲本尼罗最低(2.71).(3)两种反回交子代的Nei's遗传距离都与亲本尼罗接近,采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聚类图表明, 回交种与原始母本尼罗罗非鱼为一组,原始父本萨罗罗非鱼为另一组.萨尼×尼罗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最高,是最有育种潜力的回交种;母本尼罗对回交子代的遗传影响大于父本萨罗,回交子代表现了一定的母本效应. 相似文献
6.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F6~F9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连续选育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F6,F7、F8、F9R4个世代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7条引物在4个世代的88尾个体间共检测到172个位点。(2)F6, F7,F8、F94世代的多态座位比例分别为:23.4%、21.1%、19.4%、18.3%,呈递减状态,U检验差别不显著(P〉0.05);4世代的Nei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O.8961、0.9084,0.9186、0.9254,呈递增状态,t检验差别不显著(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485、0.1314,0.1178、0.1083,呈递减状态,t检验差别不显著(P〉0.05)。(3)4世代间的遗传变异占群体总变异的比例是23.9%(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和12.5%(AMOVA分析)。以上结果表明,4代选育虽未导致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产生显著的差异,但却清楚地显示了逐代选育使选育系群体趋于纯化.选育系F8、F9世代已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团头鲂MHCⅠ类基因的结构,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成功克隆了团头鲂“浦江I号” F0基础群体及选育F8世代的MHCⅠ类基因,共获得3条cDNA全长序列。序列全长为2 040~2 079 bp,含有87~102 bp的5′-UTR,1 035~1 044 bp的编码区(包括信号肽,alpha 1、alpha 2和alpha 3三个结构域,跨膜区和胞质区)及911~946 bp的3′-UTR区,分别编码347、344个氨基酸。F8世代序列的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很高,为89.0%/93.0%,而与F0世代的同源性较低(75.3%~77.0 % 和71.1%~71.4%),呈现出明显的分子多态性。分析表明,团头鲂具有经典的MHCⅠ类分子的空间结构,与人类HLA-A2的抗原肽结合区的晶体结构相比,二者的差异主要集中在5个(I~V)区上。在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中,团头鲂与草鱼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鲑鳟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及人类的亲缘关系则渐远。RT-PCR组织表达分析表明,团头鲂MHCⅠ类基因在所检测的的8个组织中均表达,在鳃、头肾和血液中有较强的转录本,中等强度表达于肝脏和脾脏,在后肾、肠和肌肉中表达较弱。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的F10、F11、F12、F13 4个世代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异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微卫星位点扩增后,共得到78个等位基因,扩增片段长度大小在100~295 bp之间,4个选育世代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84~3.2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27 1~0.676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CPI)为0.567 6~0.622 9,3个遗传参数都一致呈现随着选育世代数累进而稳定下降的趋势,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在长期选育过程里越来越趋于纯化之中。另一方面,4个选育世代两两间遗传分化FST值为0.019 07~0.133 54,世代间亦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显示“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技术路线(黄河、长江及珠江3大农业生态区同步选育、适时交流,始终注意保持繁育群体的有效大小,严格的择优四步程序等)可使选育群体保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水平,有利于长期选育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9.
丁(鱼岁)卵巢周年变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是我国新疆地区经济鱼类之一,也是近年来养殖、增殖的渔业对象之一。对新疆地区丁卵巢周年变化和卵母细胞发育的观察结果表明,丁性成熟年龄在3~4龄;繁殖期在5月下旬-7月下旬,期间卵巢成熟系数在11.50%~12.25%,平均为11.88%;繁殖期过后,部分未产出的成熟卵退化,吸收,从11月至来年3月其卵巢发育处在重复发育的II期,至翌年4月卵巢再次发育;根据卵巢发育特点,丁属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从产量、区域分布、进出口情况等方面介绍了广东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广东罗非鱼业存在良种
覆盖率低、优良性状退化、养殖成本过高、链球菌病肆虐、加工出口竞争激烈、国际贸易壁垒高筑、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落后、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罗非鱼去土腥味研究,开拓国内市场,调整品种
结构,调节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注重保护环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推动相关国际认证,加强出口竞争力等对策
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