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2010年4月和5月,采用灯光围网作业在南沙群岛的永暑、赤瓜、美济、安塘、华阳和南薰等6座珊瑚礁水域及礼乐滩和西南渔场进行了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灯光围网主要渔获品种为蓝圆鲹、鸢乌贼、扁舵鲣、裸狐鲣、珍鲹和金枪鱼类等品种,最高产量5.05 t,单位网次产量CPUE为1.256 t/net,渔获率约154.95 kg/h。永暑礁和赤瓜礁水域产量最高,且各个礁区、各月份渔获差异显著,金枪鱼类主要集中在永暑礁与赤瓜礁附近海域,在其他海域没有捕获,还需在不同水域和季节加强调查。 相似文献
3.
4.
不同类型土壤栽培条件下外施硒对水稻含硒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水稻在不同类型土壤上栽培对其不同部位含硒量的影响,采用沙土、水稻土、黄棕壤分别栽培水稻,向水稻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药液,并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时期水稻茎、叶、籽粒的含硒量.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土壤栽培水稻、施用外源硒的情况下,叶、茎秆、籽粒等部位含硒量均有所提高,水稻各部位含硒量与施用外源硒的浓度大致上呈现正相关,含硒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同土壤栽培变化规律不一致.由此可知,施用外源硒的对水稻各部位含硒量的增加效果尤为明显,特别是籽粒的含硒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1、2、5、7 d)处理后再恢复投喂的补偿生长。室外水泥池和近海网箱两次实验结果均显示,在前15 d、30 d内,饥饿1 d、2 d组卵形鲳鲹生长略快于对照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现象。第一次实验饥饿5 d、7 d组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为部分补偿生长。饥饿组饲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摄食率也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饥饿1 d、2 d组摄食率低于对照组,各饥饿组总摄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来实现的。对鱼体进行生化组成的结果分析发现:饥饿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且脂肪损失率高于蛋白质损失率,实验结束时,各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在饥饿期间,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耗的能量物质为脂肪。 相似文献
6.
盾叶薯蓣中薯蓣皂甙元提取预发酵和水解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原料粒径、预发酵温度、预发酵时间、HCl浓度、水解时间对薯蓣皂甙元得率的影响,且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对薯蓣皂甙元得率影响显著的预发酵时间、HCl浓度、水解时间为因素,以皂甙元得率为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薯蓣皂甙元得率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HCl浓度〉预发酵时间〉水解时间。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预发酵和水解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1mm,预发酵温度为40℃,发酵24h,3mol/L盐酸水解4h。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珠母贝贝苗的池塘中闻培育技术。[方法]分3批提供贝苗3万、43万和15万粒(2.0—3.0mm)开展水泥池塘(335m^2)吊养,贝笼选用20、40和80目的用不锈钢和聚乙烯网片制作的圆形笼,先用网目密的贝苗笼,随着贝苗的生长逐渐换用网眼大的笼。一般日换水量在10%-30%,控制水透明度在60-80cm,水温不超过33℃。按比例投放饵料,定期泼洒营养盐,约5d追肥1次。[结果]3枇人工繁殖的贝苗,经4个月的水泥池养殖,平均壳长分别增长至35.8、27.7和23.4mm,平均壳高分别增长至30.1、24.9和20.1mm,成活率分别为29.5%、17.4%和17.9%。[结论]大珠母贝种苗池塘中间培育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有望克服海区养殖的大规模死亡问题。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研究叶面喷硒对水稻不同部位含硒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向水稻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时期水稻茎、叶、穗的含硒量。[结果]叶面喷硒可明显提高水稻中硒含量,大米硒含量随喷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稻叶、茎、稻谷和大米的硒含量分别从对照的0.85、0.14、0.12、0.03 mg/kg上升至5.48、1.32、2.01、1.37 mg/kg,分别增加了544.7%、842.8%、1 575.0%、4 466.7%。经施硒处理的水稻,低硒处理(50 mg/kg)叶的含硒量随采样时间的延迟前期降低,后期略有上升,其他处理叶的含硒量随采样时间的延迟而逐渐降低;茎和稻谷的含硒量均为随采样时间的延迟前期上升,后期降低。[结论]喷施100 mg/kg浓度的亚硒酸钠可满足富硒大米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