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 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 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胁迫作用渐趋明显。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的最高含量分别是331.51和991.14 mg.kg^-1,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28.65和2 030.63 mg.kg^-1。植株地上部Cd和Cu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66.70和36.52μg.plant^-1。植株Cd、Cu富集系数分别为2.59-15.42和0.14-1.24,迁移系数分别为0.35-1.44和0.07-0.56。因此,该植物可用于Cd、Cu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及与有效氮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当沼泽发生中度、重度退化时,土壤全氮(TN)含量分别降低33.4%~77.8%、69.4%~93.7%(P0.05),碱解氮(AN)含量分别降低36.8%~80.2%、57.6%~82.2%(P0.05)。4类湿地土壤的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含量均按RPM、LDM、MDM、HDM的顺序降低。与RPM相比,HDM土壤酸解氨态氮与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66.3%~70.8%、62.2%~78.4%(P0.05),MDM和HDM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降低47.2%~68.6%、85.7%~86.7%(P0.05)。氨基糖态氮含量随着湿地退化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氨基糖态氮与酸解氨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上升,而氨基酸态氮的比例下降。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分别是影响RPM和HDM土壤碱解氮含量的主要有机氮组分,LDM与MDM土壤碱解氮含量却主要受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态的控制。若尔盖湿地退化降低了土壤全氮及酸解组分氮含量,减弱了土壤氮\"汇\"功能,改变了有机氮组分对氮素有效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不同改良剂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改良剂对植烟土壤质量影响的持效性。【方法】利用小区试验分析了水稻秸秆炭(J)、果壳炭(G)和石灰(L)添加1年后,对植烟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土壤呼吸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石灰添加对土壤pH提升显著,各处理比对照增加了0.96~1.89个单位,两种生物炭对土壤pH无显著提升。生物炭添加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J3处理细菌数量比CK增加了73.32%,真菌数量在G3处理达到最大,比CK增加了155.92%,L1处理放线菌数量比CK增加了189.89%。3种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增强土壤呼吸,L添加后土壤呼吸强度比对照提高了133.50%~316.24%。L3处理的土壤蛋白酶活性增加量最大,增幅为71.15%,土壤蔗糖酶活性随改良剂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L2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大,比对照提高了43.33%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真菌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石灰对土壤pH、呼吸强度和酶活性的提升作用优于两种生物炭。 相似文献
4.
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780个表层土壤(0~30cm)样点数据。[结果] 该流域土壤全氮含量达(1.40±0.52)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mg/kg。土壤全氮含量由高到低为水稻土 > 潮土 > 黄壤 > 紫色土,土壤有效氮含量则为水稻土 > 黄壤 > 潮土 > 紫色土。全氮和有效氮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0.78~0.90和0.96~0.97,两种氮素空间变异均以指数模型最好。[结论] 全氮和有效氮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植物水浸提液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选用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4种植物材料的水浸提液作为淋洗剂,分析不同淋洗剂浓度、pH和淋洗时间对去除土壤中重金属铅(Pb)和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淋洗剂对2种土壤中Pb和Cd均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随着淋洗剂浓度的增加,其对土壤中Pb和Cd的淋洗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随淋洗剂pH的增大,淋洗率总体呈降低趋势;而随淋洗时间的增加,4种植物的Pb和Cd淋洗率呈总体增加、先增后减和无显著变化等3种趋势。驳骨丹对土壤A中Cd(72.45%)和Pb(13.27%)的去除率最高,对土壤B中Pb(17.27%)去除率最高;紫茎泽兰对土壤B中Cd(59.81%)的去除率最高。研究表明,驳骨丹和紫茎泽兰具有较好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废弃中药渣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SSD)为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铜离子(Cu2+)进行吸附,探讨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为废水中Cu2+的去除和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吸附性能试验探讨了吸附剂剂量、pH值、初始离子浓度、温度、时间和共存阳离子对SSD吸附Cu2+的影响,根据吸附前后SSD的形貌特征,探讨其对Cu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SD对Cu2+的吸附速率较大,在3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增加吸附剂剂量、pH值和吸附时间均会促进SSD对Cu2+的吸附,共存阳离子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u2+的吸附。Sips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不同温度下SSD对Cu2+的吸附过程,吸附特征是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的结合。SSD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化学吸附是反应的限速步骤。SSD对Cu2+的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络合和静电吸引。研究表明,废弃中药渣鸡血藤可用于废水中Cu2+的去除。 相似文献
7.
研究从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转Bt基因再生植株后代中得到大量不育株。用受体自交系18(红)授粉保种后,获得稳定不育的株系。通过两年、两点的种植,并结合与18(红)的多代回交以及与多个自交系的测交鉴定,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PCR检测及田间鉴定表明,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内与不育性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所形成的体细胞克隆变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胁迫作用渐趋明显.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的最高含量分别是331.51和991.14 mg·kg~(-1),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28.65和2 030.63 mg·kg~(-1).植株地上部Cd和Cu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66.70和36.52 μg·plant~(-1).植株Cd、Cu富集系数分别为2.59~15.42和0.14~1.24,迁移系数分别为0.35~1.44和0.07~0.56.因此,该植物可用于Cd、Cu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湿地退化条件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明确碳氮\"汇\"功能的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平衡关系,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未退化湿地沼泽(MA)、沼泽化草甸(MM)、草甸(ME)3种不同退化程度湿地的典型样地在碳氮磷含量、储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甸化沼泽土与草甸土全剖面总有机碳、全氮含量较沼泽土分别降低了29.55%,6.52%和67.53%,40.04%,碳氮储量分别降低了67.49%,60.10%和85.14%,54.47%;3种土壤全磷剖面含量大小顺序为MMMEMA,其储量高低顺序是MEMAM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沼泽土的总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升高,全磷含量与草甸化沼泽土、草甸土的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3种土壤碳氮磷储量40—100cm土层高于0—40cm土层。沼泽土、草甸化沼泽土、草甸土3种不同类型土壤C/N分别为40.38,31.70,23.26,C/P分别为409.52,247.46,113.07,N/P分别为10.43,7.90,5.02,土壤C/N、C/P、N/P均随湿地退化而减小,较高的C/P与N/P14揭示氮磷元素均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且受氮素限制高于磷素。因此,若尔盖湿地退化导致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降低,碳氮\"汇\"功能减弱,尤其是碳\"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