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查明锈病与白粉病在当地种苜蓿上的发生动态,建立两病最终复合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监测两病发生动态。对种苜蓿田进行药剂处理,造成不同病级,分别测产后用一元回归方法建立产量损失估计模型,并验证。【结果】种苜蓿锈病6月中上旬零星发病,且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至8月中下旬种苜蓿近成熟期病情指数达到高点,接近70。种苜蓿白粉病始发于7月中旬,8月病情进展较快,至种苜蓿成熟期病情指数达到55左右。两病最终复合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为Y=1.671 6X+1.605 8。【结论】种苜蓿锈病及白粉病发病于结荚期与成熟期,且病情进展较快,病情指数较高,对种苜蓿危害较重。苜蓿种子产量损失率与锈病及白粉病两病最终复合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3.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铁铝共聚物(PAFC)对垃圾渗滤液的絮凝处理效果。结果表明:①不同配比的铁铝共聚物(PAFC)(B=1.5,0.1 mol·L-1)及聚合氯化铝(PAC)(B=1.5,0.1 mol·L-1)对渗滤液的浊度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但CODCr去除率以PAFC3(Fe/AL 7/3)最高,为16.76%;②絮凝剂随含铁量的增加,沉降速度逐渐加快;③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为20 mL·L-1,其最适pH值为6~8;④与市售聚合氯化铝(PAC)相比,PAFC(Fe/AL=7/3)在沉降性能、浊度去除率和CODCr去除率上均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可以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PAC。 相似文献
4.
针对京郊既有民居建筑普遍存在的抗震性能弱的问题,对京郊部分村镇的民居开展了随机抽样的散点调研,共计走访280户。根据调研资料分析京郊农村既有砌体结构民居抗震性能现状,提出村镇砌体结构房屋在场地、地基与基础、建筑材料、结构构件及抗震设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注重抗震设计规范、规范农村建材市场等提高村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山西某焦化废弃地土壤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总量,分析了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焦化废弃地土壤表层(0~20cm)PAHs总量为86.7~1258.6μg·kg-1(干重),中层(20~60cm)AHs总量为ND~689.5μg·kg-1,下层(60~100cm)为ND~300.6μg·kg-1,与加拿大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土壤质量指导值相比,多数点位土壤PAHs超标,且表现出随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少的趋势,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焦化废弃地土壤PAHs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灵石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来源,测定了灵石县20个土壤样品Hg,Cd,Pb,As,Cr,Cu,Zn共7种重金属含量,并采用累积性指数、地累积指数、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个土壤样点的Hg,Cd,Pb,As,Cr,Cu,Zn含量分别为(0.116±0.099),(0.072±0.007),(25.26±4.64),(7.08±2.90),(63.88±15.31),(23.20±3.46),(60.82±13.98)mg/kg;20个样点土壤重金属整体处于无—中度污染水平,但与山西省土壤背景值相比,Hg为中度累积。土壤中Hg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而Pb,Cr则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其余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 相似文献
7.
8.
为调查太谷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来源,测定了太谷县20个土壤样品As、Cd、Cu、Hg、Pb、Zn6种重金属含量,并采用累积性指数、地累积指数、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个土壤样点As、Cd、Cu、Hg、Pb、Zn含量分别为8.50士1.28、0.072±0.005、21.87士5.46、0.156±0.111、30.98±9.65、72.64±48.40mg·kg。20个样点土壤重金属整体处于无~中度污染水平,但与山西省土壤背景值相比Hg为重度累积。土壤中Pb、Zn、Cu部分来源于交通运输、钢铁7台炼和农业生产,而Hg污染来源可能与灌溉有关,其余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6日江苏省沿江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结果表明,从大环流形势看,这次暴雨过程为副高边缘型;500 hPa副热带高压边缘有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西南气流旺盛,这种上冷下暖的形势,导致了这次暴雨的发生;分析物理量场发现,水汽通量散度场中的辐合区基本呈带状,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分布也非常一致;这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背景下,强降水区域与能量锋区有很好的对应;分析动力条件可知,暴雨过程有着强烈辐合和上升运动,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与强降水也有着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1~2010年江都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M-K)检验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江都区近50年来的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江都区年平均降水量1 001.8 mm,年际差异较大,年内分布不均,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近50年来年降水总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略呈增加趋势;但秋季(9~11月)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尤其是近10年来减少趋势显著,这一趋势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相反冬季(12月~次年2月)降水量呈现出明显增多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多趋势十分显著,冬季降水的突变发生在1987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