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20篇
林业   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59篇
综合类   110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巢湖流域9个县市典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巢湖流域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分散式厌氧-人工湿地集中处理、三水分离处理、污水收集集中处理和一体化设备集中处理等4种模式。其中分散式厌氧-人工湿地集中处理模式能减轻黑水管网布设的费用,在规划良好的村庄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污水处理模式;三水分离模式主要是就地处理冲厕黑水,该模式投资比较省,无需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可在经济水平落后且远离河流等公共水域的村庄应用;集中处理模式和一体化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具有污水处理可控的优点,但需要完善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投资费用高昂,在经济发达且良好规划的新村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皂角苷对污泥中Cu和Zn去除的机制,采用化学淋洗的方法研究皂角苷浓度(0~7%)、pH(2~6)、振荡时间(0~48 h)、温度(10、25、40℃)和提取次数(1~4次)对四种生活污泥中Cu和Zn去除率的影响,分析去除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并监测去除过程中浸出液pH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次淋洗条件下,皂角苷对Cu的去除率大于Zn;皂角苷溶液的pH对Cu的去除没有显著影响,而Zn的去除率在pH下降到2时明显增加;Cu经过6~12 h的振荡就能达到最大去除,Zn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振荡(48 h)才能达到较好去除;提高振荡温度,Cu的去除率降低而Zn的增加;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Cu和Zn的去除率均增加,Cu的去除以第1次提取为主,Zn的4次提取均有较好效果,用3%的皂角苷溶液连续4次提取后,Cu和Zn的累积去除率最大分别达到32.61%和39.32%;增加振荡时间、提高振荡温度、增加提取次数以及降低皂角苷溶液pH均能降低浸出液的pH。经过3%的皂角苷溶液的提取,污泥中各形态Cu的含量均减少,其中66%以上的酸溶态被去除;而Zn的酸溶态含量减少不明显,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均有所降低,但以残渣态的减少为主。  相似文献   
3.
通过天津杨柳青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猪场废水原水、厌氧出水和仿生态塘与地下水稀释(1:5)灌溉以及厌氧出水高、中、低定额灌溉对潮土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猪场废水灌溉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中量厌氧水灌溉增强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过高或过低量厌氧水灌溉降低土壤酶活性;原水、厌氧出水和仿生态塘水稀释灌溉对土壤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与对照(正常施肥和灌溉)相比,仿生态塘水稀释灌溉促进土壤脲酶活性;所有的稀释灌溉处理对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抑制趋势,但其中仿生态塘水稀释灌溉处理的降幅较小。建议适宜的猪场养殖废水厌氧出水灌水定额为500m^3·hm^-2,适宜的稀释灌溉处理为仿生态塘水与地下水1:5的稀释比例。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奶厅废水处理新技术,本研究以大薸(Pistia stratiotes)为研究对象,选择某奶牛养殖场奶厅废水原水、厌氧处理后和好氧处理后的废水开展室内试验,重点研究大薸对奶厅废水中主要胁迫盐分的耐受浓度阈值,以及大薸对奶厅废水中基础养分(TN、TP、COD等)和阴离子盐(SO42-、Cl-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奶厅废水的电导率未超过2 193~2 527 μS·cm-1时,大薸对奶厅废水中的盐分具有耐受性。但当奶厅废水中两种主要阴离子盐SO42-和Cl-含量分别超过5 mmol·L-1和15~25mmol·L-1时,大薸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在净化三类奶厅废水的过程中,大薸对水体COD的削减作用最为明显,减少了65.51%~86.75%,TN、NH4+-N和TP含量分别降低了69.46%~87.52%、64.00%~96.59%和30.73%~66.02%,而SO42-和Cl-分别被大薸吸收了16.37%~18.04%和22.02%~35.83%。此外,大薸处理时间为23 d时,对奶厅废水原水和厌氧处理后的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奶厅废水经厌氧处理后,大薸对多种污染物的削减作用更为明显,对水体中TN、NH4+-N、TOC、SO42-和Cl-的去除效果较原水分别提升了9.60%、42.83%、40.94%、2.00%和13.81%。研究表明,大薸对奶厅废水中盐分具有耐受性,且奶厅废水经厌氧处理后大薸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其中主要污染物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猪粪和秸秆混合物固体酸化的启动条件,该研究分别以碳氮比为11.9、16.0、17.8和22.2的猪粪、秸秆混合物为原料,消化污泥和活性污泥为接种菌,研究厌氧消化反应启动时污泥种类和碳氮比对固体酸化过程的影响,以探索适于初次启动的产酸相的接种菌和混合比例.结果表明:与消化污泥相比,活性污泥具有较高的降解性能和产酸能力;活性污泥接种条件下,在试验碳氮比范国内,以碳氮比为17.8混合物为原料时,有机酸质量浓度可达14g/L,乙酸、丙酸的质量分数分别在50%和20%左右,挥发性固体降解率达23%,表现出较佳的水解和酸化性能,可以满足初次启动的产酸相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猪粪秸秆不同物料比对固体产酸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沼液回流的条件下,研究猪粪和秸秆固体产酸发酵过程中,不同原料配比(猪粪与秸秆质量比分别为4︰1、2︰1、1︰1、1︰3和0︰1即纯秸秆)对产酸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发酵原料猪粪比例有利于调节发酵体系pH值,但酸化液中氨氮质量浓度较高;沼液回流能有效避免体系过酸现象;上述不同原料质量配比产酸发酵产物以乙酸为主,试验周期内,累积产乙酸质量分别占各反应器挥发性脂肪酸(VFAs)总质量的80.8%、81.8%、77.1%、78.3%和73.8%,酸化液中丙酸质量浓度均低于1.6 g/L,累积产生质量分别占各反应器VFAs总质量的4.8%、2.8%、7.2%、6.5%和8.4%。综合分析表明,猪粪与秸秆比为2︰1时,发酵过程中产酸效果优于其他配比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发展,提升氮素利用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施及减施下粪水替代对设施白菜产量、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及氮素盈余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施20%对设施白菜产量影响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粪水替代白菜产量显著高于化肥减施处理,可以提高白菜对氮的利用能力。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种植茬数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化肥减施处理氮素盈余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23.38%,化肥减施粪水替代处理氮素盈余量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29.24%~30.65%,氮素盈余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化肥减施下粪水替代在保证设施白菜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率,是降低氮素盈余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农村沼气-秸秆气-太阳能"三能合一"综合运行模式,以邦均镇为例对"三能合一"模式进行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分析表明,"三能合一"综合运行模式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还能生产可再生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循环利用,该模式的技术和产品还可商业化,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对污水灌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污水中的氮既是主要营养元素,同时也是重要的污染物质,其运移的机理、影响因素等问题,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概述了氮素转化和运移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运移规律和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对污水灌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污水中的氮既是主要营养元素,同时也是重要的污染物质,其运移的机理、影响因素等问题,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概述了氮素转化和运移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运移规律和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