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2.
为了解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该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9月对该区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3 967只,隶属4门11纲22目51科,其中优势类群为棘((虫兆))科、等节((虫兆))科和矛线科,共2 180只,占采集土壤动物总数的54.95%;常见类群为长须甲螨科、菌甲螨科、蚁科、厉螨科、圆((虫兆))科、罗甲螨科、莓螨科、步甲科、疣((虫兆))科和铗((虫兆))科10类,共1 291只,占总数的32.54%;其余为稀有群落,共38类496只,占总数的12.5%.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群落均匀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宜州市喀斯特地貌桑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功能类群及其与害虫生态调控的关系,2012年4月、7月、10月及2013年1月采用手捡法、干漏斗法(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宜州市境内桑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共捕获土壤动物870只,隶属5门12纲20目22类,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为双翅目幼虫、颤蚓目、泄管纲、鳞翅目幼虫、双尾目、正蚓目、膜翅目和蜘蛛目;桑园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季节动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个体数季节动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多样性季节动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桑园土壤动物可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4个功能类群,功能类群间通过作物-害虫-天敌的食物链关系对害虫进行生态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了解其多样性特征及季节动态规律,为指导喀斯特地区开展甘蔗科学种植和充分发挥喀斯特土地潜力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2年3月~2013年2月采用手捡法、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逐月12次对广西喀斯特地貌下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全年捕获土壤动物5090只,隶属于3门10纲20目23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53.08%)、蜱螨目(18.84%)和泄管纲(15.99%),常见类群为双尾目(2.24%)、膜翅目(1.93%)、双翅目幼虫(1.69%)、颤蚓目(1.59%)和蜘蛛目(1.12%)。甘蔗园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个体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多样性季节动态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结论】广西喀斯特地区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蜱螨目和泄管纲3类,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多度较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耕作活动的双重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矿质元素肥料配比对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cv.Fuji)树叶片的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其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成年的红富士苹果树为试验品种,针对铁、锌、硼、镁、钙5种元素对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成年盛果期红富士苹果树每株施用铁肥30g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每株施锌80g+镁50g+钙150g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每株施锌40g+镁50g+钙150g可以显著提高叶片气孔导度,硼对红富士苹果光合特性不明显.分析得出提高苹果果树叶片光合特性的最佳组合是铁(0g,株)+锌(40g/株)+镁(50g/株)+钙(150g/株).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性木兰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逐月对位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单性木兰林区土壤动物群落,按凋落物层和土壤表面向下每5cm为1层共5层进行四季调查,并对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多样性和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自然保护区的林区2 200份土样中共获得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12 937只,隶属于6门11纲30类,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为线虫纲、后孔寡毛目、近孔寡毛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全年A/C值<1;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但不是严格的逐层递减,且随季节变化有所波动。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季节动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个体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多样性的季节动态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相似文献
7.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