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旱季水稻品种12个,于生育过程中的七个主要发育时期对叶片、叶鞘、茎及稻穗等器官的干物量进行测定,观察水稻品种的物质积累与运转。结果表明:(1)水稻品种地上部干物量的积累随发育时期的前进而增加;(2)水稻品种各器官的总干物量以稻穗为最高;叶鞘次之;茎的总干物量除矮稈品种及一个粳稻品种外占第三位,叶片的总干物量最低。  相似文献   
2.
早籼稻优质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32个细长粒形丝苗型的华南地区早籼稻优质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分为5个类群。类群间差异比类群内大,水稻品质育种杂交亲本选配应在类群间进行。但在改良品种1—2个性状时,亲本之一符合育种目标,另一亲本也可不一定选用遗传距离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水稻杂种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试验在单粒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条件下,对水稻杂种F_1,F_2、F_3种子进行直链淀粉含量遗传模式的探讨。结果表明:基因剂量效应仅存在部分组合。在高、中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正反交组合中,高、中直链淀粉含量对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完全显性,F_2为3:1分离,受一对基因控制。部分超亲分离表明可能还受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粮食上新台阶,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品种是基础。要发挥品种产量潜力,才能达到丰产的目的。一、水稻品种的要求与布局对水稻品种总的要求是丰产性和适应性。发展水稻生产,使水稻产量提高,首先品种要具备丰产性。要使水稻全面平衡增产,全年(早、晚稻)平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水稻品种发展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南地区5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的水稻品种早造16个、晚造17个作了研究,新复极差测定表明: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但近期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早稻经历了从高秆大穗型到早期矮秆多穗型又到近期半矮秆的改良大穗型的品种发展过程。晚稻近期品种向着大穗多穗型的方向发展,与同化产物分配有关的千粒重与结实率,早、晚稻近期品种均未得到较大的发展。近期品种株高,早稻向半矮秆方向发展,基部节间加粗,茎壁增厚。晚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期品种冠部功能叶,早稻略有减小,晚稻稍有增大。  相似文献   
6.
作者总结三十年来我国籼稻育种的主要成就有:矮秆水稻育种;杂交水稻育种和水稻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育种主要经验为:从生产需要出发确定育种目标;稻种资源的正确利用;主要性状的改良;加速世代育种的群众运动和协作攻关;良种和良法结合。对水稻育种的前景,作者认为育种目标仍应以高产为主,结合优质、抗性、早熟;以杂交育种为基础各种育种途径相结合;开展各学科对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和加强有关水稻育种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结果表明:在广州早晚季种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IR品种,广义遗传力有相似的倾向,出穗日数、株高、千粒重、10粒谷长、10粒谷宽、谷长宽比均较高。单株穗重遗传变异系数较大。性状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测定,早晚季趋势相似。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穗重呈正相关,尤以每穗实粒数无论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径分析表明,在育种工作中选择前期(前5天)灌浆速度快,中、后期(第6天以后)灌浆速度缓慢的植株,其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从广义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分析,性状广义遗传力高而进度小。选择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植株,须在较高世代进行,或在较高世代进行直接选择亦较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旱季水稻品种12个,于生育过程中的七个主要发育时期对叶片、叶鞘、茎及稻穗等器官的干物量进行测定,观察水稻品种的物质积累与运转。结果表明:(1)水稻品种地上部干物量的积累随发育时期的前进而增加;(2)水稻品种各器官的总干物量以稻穗为最高;叶鞘次之;茎的总干物量除矮稈品种及一个粳稻品种外占第三位,叶片的总干物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