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的改造效果,为低效林改造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木低效林改造区5种种植模式[核桃(无植草)、核桃+菊苣、核桃+苜蓿、核桃+鸭茅、纯柏(对照)]为对象,研究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对柏木低效林进行改造后,各种植模式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增加,核桃+菊苣模式最为明显,其微生物总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分别提高了112.5%、7.7%、33.0%、39.1%和62.9%,且0~15 cm土层显著高于15~30 cm土层(P<0.05)。土壤微生物与4种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不一,真菌数量以夏季最高,放线菌以春季最高,而细菌则表现为秋季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以秋季最高,其他3种酶活性皆以春季最高。土壤微生物总量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各改造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肥力,而核桃+菊苣模式改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的改造效果,为低效林改造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木低效林改造区5种种植模式[核桃(无植草)、核桃+菊苣、核桃+苜蓿、核桃+鸭茅、纯柏(对照)]为对象,研究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对柏木低效林进行改造后,各种植模式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增加,核桃+菊苣模式最为明显,其微生物总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分别提高了112.5%、7.7%、33.0%、39.1%和62.9%,且0~15 cm土层显著高于15~ 30cm土层(P<0.05).土壤微生物与4种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不一,真菌数量以夏季最高,放线菌以春季最高,而细菌则表现为秋季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以秋季最高,其他3种酶活性皆以春季最高.土壤微生物总量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各改造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肥力,而核桃+菊苣模式改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亚热带常绿阔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降解对氮、硫沉降的响应。[方法]采用氮、硫双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方法,设置对照(CK)、低氮(LN, 50 kg·hm~(-2)·a~(-1))、高氮(HN, 150 kg·hm~(-2)·a~(-1))、低硫(LS, 200 kg·hm~(-2)·a~(-1))、高硫(HS, 400 kg·hm~(-2)·a~(-1))、低氮低硫(LNLS)、高氮低硫(HNLS)、低氮高硫(LNHS)和高氮高硫(HNHS)9个处理,分析氮、硫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的影响。[结果]模拟氮、硫沉降1年时间,LN、LNLS和HNLS对木质素残留率、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LS显著降低了木质素残留率,显著增加了凋落叶C/N、纤维素损失率、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HN、HS、LNHS和HNHS显著增加了木质素残留率,显著降低了凋落叶C/N、纤维素损失率、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氮沉降和硫沉降对木质素降解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不同氮、硫沉降水平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降解及相关酶的影响不同,在氮、硫沉降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氮、硫沉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的降解,进而影响凋落叶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低效林的改造效果,以德阳市旌阳区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简称纯柏)为对照,对4种改造模式(核桃+无植草、核桃+菊苣、核桃+苜蓿、核桃+鸭茅)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柏相比,4种改造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 P、K)含量,各个改造模式中的土壤微生物总数、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及有效磷与纯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各指标含量间相关关系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其余酶活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pH之间、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全磷及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肥力分析表明,3种林草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核桃+菊苣模式改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烘虫分离效果随烘虫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研究提供分离技术支持。【方法】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Baermann湿漏斗法分别分离干生和湿生土壤动物,并用温控器精确控制箱体内温度,对两种林分、不同土层深度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老板山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较庞大,且深层土壤动物多度不如浅层;深层干生和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分别在温度中值为34℃、32℃时烘虫分离效果最理想,而浅层土壤最好将烘虫温度控制在36℃;一般在适宜温度下整个烘虫分离过程可在18h内完成,且主要集中在前13h,开始烘虫4h后烘虫分离效果仍然较高。【结论】烘虫分离效果随烘虫温度的变化一般呈单峰曲线规律,烘虫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烘虫分离效果与林分结构无关、与土层深度有关;烘虫时间的长短与林分结构和土壤动物的多度没有直接关系;干生土壤动物烘虫分离效果与土壤动物类别有关。  相似文献   
6.
7.
不同种源桤木嫁接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桤木嫁接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特性,为桤木良种育苗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平昌、宣汉、恩阳、金堂4个种源桤木穗条,选取长势基本一致的实生桤木幼苗为砧木,于2015年1月进行嫁接,同年7月测定嫁接苗苗高、基径、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等指标。【结果】金堂嫁接幼苗的苗高和基径最大,显著高于其余种源(P0.05);恩阳嫁接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45、0.61、3.06和0.64 mg/g,与金堂嫁接幼苗差异不显著(P0.05),与平昌的差异显著(P0.05);恩阳和金堂嫁接幼苗的最大光合速率(P_(n 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较高,且差异不显著(P0.05),金堂嫁接幼苗的暗呼吸速率(R_d)较慢,与恩阳差异显著(P0.05);桤木嫁接幼苗的光合速率(P_n)与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极显著(P0.01)相关。【结论】4个种源桤木嫁接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明显,恩阳和金堂种源桤木嫁接幼苗光合色素含量较高,光合能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好的培育前景。  相似文献   
8.
兴文县香椿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柳杉人工林、柏木人工林及耕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定植年限香椿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①香椿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随定植年限的增长而减小,不同林分在0~40 cm土层中,土壤体积质量以定植4年香椿林为最大,柏木人工林最小,分别为1.58 g/cm3和1.31 g/cm3。②随定植年限增加,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均增大,各林地及耕地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③在0~40 cm土层中,柏木人工林的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最大,香椿人工林次之,耕地最小;而毛管孔隙度香椿人工林最大,柳杉人工林最小。④在0~40 cm土层中,各林地及耕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为柏木人工林香椿人工林柳杉人工林耕地,土壤贮水量为香椿人工林柳杉人工林耕地柏木人工林。⑤香椿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随林龄的增加而改善,明显优于柳杉人工林及耕地,仅某些指标较差于柏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德阳市3种林草模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林草模式下土壤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以核桃(Juglans reg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核桃+菊苣(Cichorium intybus)及核桃+鸭茅(Dactylis glomerata)3种模式为研究对象,同时以纯核桃林模式作为对照进行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03只,分属3门7纲17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膜翅目(Hymenoptera)、蜱螨目(Acarina);2)林草模式下土壤动物表聚性明显,纯林模式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土层分布表现为5-10cm10-15cm0-5cm;3)核桃+苜蓿模式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DG)最高,纯林模式下密度-类群指数(DG)最低,但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4)核桃+苜蓿模式下虽然土壤动物个体数明显高于纯林模式,但在类群种类上却与纯林模式最为相似;5)4种模式中,核桃+苜蓿模式腐食性(Saprozoic)土壤动物种团比例最高。综合而言,3种林草模式均能有效增长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尤其以核桃+苜蓿模式土壤动物群落丰富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