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乃至生态功能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选取典型红壤丘陵区的江西省兴国县为案例区,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基本原理,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① 2005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所占面积百分比总计70.25%,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为364.57 km2;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53.14%的敏感性观测区存在空间正相关,集中分布于兴国县的西部、南部、中部和北部,另外,46.86%的观测区存在空间负相关,分散在研究区的北部、南部、西部和中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土保持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估计2004—2012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总产量增长中种粮投入因素的影响及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中,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均远大于物质服务投入强度,劳动力成本强度的影响则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004-2012年,尽管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种粮投入对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增产率变化的贡献均在80%左右,播种面积减少是粮食增产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稻谷产量增长率变化中播种面积的贡献比重逐步加大,小麦增产率变化中播种面积的贡献比重则显著下降,而玉米的投入贡献比重变化不明显。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稳定和扩大播种面积是基础,保护耕地是关键,应针对不同作物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投入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莉  童绍玉  邹金浪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229-4235
以农业生产水资源短缺及其适应能力为切入点,从资源禀赋、供水途径、管理能力、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农业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云南省2008-2011年农业水贫困状态及其区域差异,并提出应对农业水贫困的对策.结果表明:①云南省农业水贫困指数由2008年的51.75减少到2011年的44.89,减幅较大的市州集中在中东部,主要为干旱引起资源禀赋分值明显减少所致;②农业水贫困指数减幅较大的市州的资源禀赋、供水途径和生态环境得分减幅同样较大;③干旱时期云南各市州应对农业水贫困恶化的优先措施有所差异,滇中地区的首要任务是完善供水途径,然后是改善生态环境;云南西部市州需优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其次为增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差贡献率分析了1996~2005年兴国县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探讨了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测度,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兴国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林地为主,林地面积减小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降低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大和当地政府的鼓励政策实施,2001~2005年园地面积快速增加,园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程度仅次于林地,居第2位;4项社会经济指标在不同研究期间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程度不一样,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和第一产业比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较高,但各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程度日益相当;城镇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总人口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显著负相关,第一产业比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各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础上,运用GIS、线性回归和泰尔指数系统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差异,并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和东北递减,但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位次整体下降,中部和西部则上升,东北相对稳定;⑵由泰尔指数可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⑶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受耕地资源状况(如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的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发达地区要注重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我国西部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之一,其山地多、平坝少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保耕地”与“保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上半年,云南省创造性地确立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发展战略(简称“城镇上山”战略),旨在有效地保护坝区有限的优质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提供新的建设空间,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双赢,保障边疆农村社会的稳定。云南省实施这一战略有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坡度在8°~25°间的缓坡土地开发潜力巨大,全省坡度8°~25°的缓坡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约相当于2009年末全省城镇用地规模的140倍;大多数县(市、区)坝区周边或主要城镇周边分布着不同规模的低丘缓坡地,具有丰富的山区后备建设用地资源,利于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上山"战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选择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的乔木林、灌木丛和草坪为研究对象,对3者在小尺度范围内调节城市小气候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的降温效应最明显出现在20:00(-4.00℃),最弱是在10:00(-1.68℃);灌木丛降温效应最明显出现在8:00(-2.95℃),最弱是在12:00(-0.27℃);草坪影响下的降温效应最明显出现在20:00(-2.31℃),最弱是在10:00(0.38℃);(2)上午时段灌木丛的降温效应明显,灌木丛和草坪增湿效应明显;下午时段草坪降温效应变化幅度大,乔木林在下午时段增湿效应的变化幅度大;(3)乔木林、灌木丛和草坪的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少,温度差值和相对湿度差值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差贡献率分析了1996~2005年兴国县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探讨了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测度,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兴国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林地为主,林地面积减小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降低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大和当地政府鼓励政策的实施,2001~2005年园地面积快速增加,园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程度仅次于林地,居第2位;4项社会经济指标在不同研究期间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程度不一样,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和第一产业比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较高,但各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程度日益相当;城镇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总人口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显著负相关,第一产业比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特征及代际异质性,借助代际社会学中的“社会代”理论构建了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代际差异分析框架,基于赣南于都县的微观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具体而言,代际差异每提升一个等级,农户耕地撂荒概率增加6.6%、撂荒程度增加2.3%;2)代际差异具有通过作用山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而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的机制,即山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趋弱、生计策略非农转型趋强、经济作物种植趋减,导致其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变革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山区不同代际农户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山区耕地在农户代际间的配置,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山区经济作物产业链,促进不同代际农户共同增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