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安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安徽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2000年和2010年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收入集聚区自安徽西部向西北部转移,高收入集聚区随皖江城市带"两点一轴线"蔓延;城镇化发展在局域呈现以淮北为"极点"和巢湖为"洼地"的格局;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农民收入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避免经典回归忽视空间因素导致对影响程度的高估,城镇化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2010年较2000年作用程度增长188.67%,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农民收入提升,特别是缺少非农就业机会,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区域比较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阐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特征,有利于缓和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基于苏皖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提取影响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考察其对耕地资源变化的作用机理及苏皖耕地变化驱动特征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可归结为经济发展、人口与农业和制度与政策因素,经济发展带来耕地面积“N 型”变化,人口与农业因子和耕地数量之间存在高度正线性关系。城市耕地资源变化驱动类型受经济发展阶段及自身条件双重影响,工业化高级阶段城市主要受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驱动;工业化初级阶段城市人口与农业因素缓解了耕地流失;较为复杂的是工业化中级阶段城市,因经济结构、资源禀赋条件及城市功能定位等因素差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出现分异。因此各市应根据本地实际做出理性的决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3.
谭清美  张佳宝  王明珠  赵春生 《土壤》1994,26(6):295-300
本文通过对余江县多年干旱无数和降水系列的统计分析,选择1974年和1978年等为典型干旱年份。通过对典型干旱年份降水过程与稻田需水过程的比较分析,得出:为保证在连续干旱50-70天时作物能正常生长,每公顷稻田需灌水11210米3,全县稻田需灌水2.26×1083;为满足P=95%的抗旱设计保证率,每公顷稻田需灌水10678米3,全县稻田需灌水2.15×1083。提出了稻田节水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