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5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选取8种千年桐内生真菌菌株对千年桐幼苗接种,6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和根系部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拟盘多毛孢属和盾壳霉属菌株对地径和苗高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接种1∶2比例混合的木霉属与毛霉菌属菌株后,苗木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幅显著。盾壳霉属、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处理后叶片氮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0%以上,根系氮含量增加了85%以上。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有效地推动了千年桐幼苗磷含量的增长,较对照增幅超过2倍以上。盾壳霉属和木霉属菌株较大程度提高了幼苗的钾含量。对比不同菌株处理对促进千年桐幼苗的叶片和根系养分元素含量的效果可发现,接种盾壳霉属、链格孢属和木霉属菌株后,植株根系氮和磷含量的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而镰刀菌属和生赤壳属菌株对促进植株根系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相较于单种菌株,木霉属和毛霉菌属菌株混合接种就促进植株养分吸收的效果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对硫、氮复合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二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方法,设置16个硫、氮复合沉降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研究1 a硫、氮复合沉降下邓恩桉人工幼龄林土壤上层(0~20 cm)和下层(20~40 cm)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硫、氮复合沉降之间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对17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除上、下层过氧化氢酶活性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外(p>0.05),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组间均存在差异显著的土壤分层(p<0.05)。利用土壤分层中差异显著的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行分析、建模,结果表明:酸性磷酸酶仅对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响应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氮沉降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仅对硫沉降和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响应显著,且脲酶活性在硫、氮沉降下降低,以氮沉降抑制作用最强;蔗糖酶对硫、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响应显著,表现出硫、氮沉降抑制蔗糖酶活性的特征。研究表明,1 a硫、氮沉降抑制邓恩桉人工幼龄林红壤表层(0~40 cm)的土壤酶活性,引起土壤肥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林学专业的森林康养方向是近年来为满足“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新设的培养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我国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需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森林康养班)的核心课程,教学重点关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间及其与森林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涉及生物学、环境学和森林经营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内容繁杂、课程案例缺乏专业衔接、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提出了林学专业(森林康养班)核心课程“森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举措:依据专业需求与培养目标,调整优化理论教学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度,充分发掘和填补专业案例库;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和森林康养基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开展特色实践教学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内容与林学专业(森林康养班)的契合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了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4.
闽北山地檫树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檫树自然更新群落样地调查资料,选择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采用改进单纯形法,拟合了檫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Richards(理查德)生长方程并绘出其生长曲线,初步揭示了檫树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规律,为檫树天然次生林的经营及人工林的营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中亚热带丝栗栲群落物种 个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剩余标准差 (RSE)、偏差绝对值平均值 (AAD)和相对偏差绝对值平均值 (AARD) 3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极强正秩相关 ,表明它们对物种 个体关系模型评价结果具很强一致性 ,乔木层 5种曲线拟合效果最佳为y =1.85 18x2 - 7.84 86x 14 .5 ,灌木层 5种曲线拟合效果最佳为y =12 4 84e0 .1572x;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度分布均遵从对数正态分布 ,表明该丝栗栲群落发展较成熟 ,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浸提的方式对人工栽培雷公藤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杉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生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雷公藤的水浸提物在高浓度下能够抑制杉木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但是在中、低浓度下对杉木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有可能为雷公藤与杉木合理混交密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福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对福建省水资源1999-2007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水资源发展是可持续的,在1999-2007年,福建省水资源人均生态足迹为0.84hm2.人-1左右,且呈现逐年持续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7hm2.人-1左右,人均生态盈余6hm2.人-1左右,结果变化较大。通过计算表明,虽然福建省水资源发展呈现生态盈余,可是如果环境进步恶化,水资源会面临更加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福州市空气负离子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美国进口的空气离子测定仪,对福州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空间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实测与研究,并以单极系数和空气离子评价指数为标准对其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福州市中心向郊区空气负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单极系数逐渐减小;有林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无林地区,一般情况下阔叶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针叶林地。  相似文献   
9.
运用树种叶面积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重要值、优势度指数等量化地描述福州市5个区的绿地树种结构特征及其生长与适应性。结果显示,从植被物种可用资源的角度看,福州市的绿地还有很大的潜力,但无论绿地总体面积还是树种数量都达不到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的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变量的空间结构形态。基于此方法,利用2004年福州市各乡镇、街道人口数据,对福州市人口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人口全局Moran’sI指数为0.409 3,达到显著正相关,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福州市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高-高"关联的乡镇集中分布在福州市中心城区和福清市,"低-低"关联的乡镇则分布于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区域;总体上,人口分布呈正关联的乡镇数量明显高于呈负关联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