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6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棕榈藤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棕榈藤(rattan)是棕榈科(Palmae Juss.)藤本植物,属棕榈科省藤亚科(Calamoideae)省藤族(Calameae)植物,包括13属6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棕榈藤是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其中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Hance)Seccari)和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 Wei)是我国大面积栽培的2个重要藤种。  相似文献   
2.
对 13个尾叶桉×细叶桉杂种、10个尾叶桉×赤桉杂种、1个尾叶桉× (尾叶桉×细叶桉 )杂种、1个尾叶桉种内控制授粉子代、5个尾叶桉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和 1个尾叶桉×细叶桉F1自由授粉子代的比较研究表明 ,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差异均达 0 0 1显著水平。选择出优良杂种和子代 14个以及优良单株 12株。优良单株可以作为无性系比较试验的材料 ,优良杂种的优良单株可以用于建立下一世代的育种群体。这为优良杂种单株的无性系化和进一步的桉树杂交育种提供了有效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3.
对尾叶桉×细叶桉5个杂种组合的181个无性系扦插生根和生长性状的研究表明:每穗根数、每穗最长根长和生根率3个扦插生根性状,杂种组合间和杂种组合内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0.01显著水平;46个月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3个生长性状,杂种组合间差异不显著,杂种组合内无性系间的差异达0.01显著水平.无性系扦插生根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介于0.32(每穗最长根长) ~ 0.94(生根率)之间,表明各性状受中等到高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无性系扦插生根性状平均值与生长性状平均值的表型相关均不显著.无性系各生长性状在13、18、46个月生之间的年年相关均达到0.01显著水平,表明在较早生长期进行无性系选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初选出易扦插、速生的尾细桉杂种无性系24个,无性系间单株材积株间变异系数为13.87%~68.55%,无性系内变异可能与母株年龄效应、位置效应和立地环境条件等C-效应因子有关.对桉树杂交育种而言,杂交制种后直接进行育苗、扦插和无性系试验是一条快捷有效的无性系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4.
桉树人工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桉树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桉树人工林不但提供各类木材和非木材产品,而且对农田风沙防护,园林绿化以及水土保持等也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对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就此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桉树速生、耐寒性的育种对冷凉地区的桉树人工林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57个尾叶桉×细叶桉种间杂种的生长和耐寒性的联合选择研究表明:对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母本和父本间的差异达0.01或0.05显著水平,而母本×父本互作不显著;对2.5年生耐寒性,母本、父本和母本×父本互作均差异显著;结合生长和耐寒性表现,评选出11个优良杂种和12株优良杂种单株.  相似文献   
6.
乡土用材棕榈藤种半同胞家系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61个单叶省藤家系、31个版纳省藤家系和83个黄藤家系5年生试验林的生长表现,以10%的入选率、不低于1.96的选择强度,初步筛选折算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单叶省藤家系6个、版纳省藤家系3个和黄藤家系8个,产量比参试家系群体总体平均值分别高111m/667m^2、124m/667m^2和598m/667m^2。研究结果为高产棕榈藤家系早期选择提供依据,有助于高产棕榈藤品系的早日育成。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桉树育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桉树育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表现: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天然林采伐策略的制定;种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无性系指纹、商业注册与鉴定;杂种鉴定;标记辅助选择;标记辅助选配杂交亲本;种子园基因流的监测;病原菌的早期检测与预报;转基因品种的培育。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将大大推动我国的桉树育林研究。  相似文献   
8.
7个桉树杂交亲本RAPD位点多态性和杂合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桉树杂交亲本的RAPD位点多态性和杂合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材料包括不同起源的3个尾叶桉母本和4个细叶桉父本及其杂交产生的5个全同胞家系,每家系10株子代.RAPD为显性标记,其检测一个杂交群体中分离位点的概率可以用分离位点至少在一个个体中出现的概率来表示,即1-(1/2)n-1(Aa×aa或aa×Aa)或1-(3/4)n-1(Aa×Aa)(n为群体内个体数),则利用10个个体的杂交群体,其概率分别为99.8%和92.5%,检测的有效性较高.各样品RAPD扩增结果统计中,以1代表一条谱带出现,以0代表不出现.9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58条谱带,亲本间呈多态性的谱带42条,占72.4%,多态性较高.利用亲本的RAPD数据矩阵,计算了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根据亲本出现的谱带在子代中是否分离判断该位点是否为杂合位点,如果某谱带出现于亲本且在子代中分离,则亲本在该位点上的基因型为Aa,即杂合位点,从而统计出不同亲本的杂合位点数.以亲本的杂合位点数占其总位点数的百分比表示亲本的杂合性,检测各亲本的杂合性水平.7个亲本的杂合性平均为28.0%,杂合性较高.但不同亲本的杂合性有差异,介于16.2%和39.5%之间.并且,同一无性系在不同的家系中检测到的杂合位点数和计算的杂合性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RAPD为显性标记技术,不能有效探测样品本身的杂合位点,因此当另一亲本在该位点上基因型为AA时,则亲本的基因型即使为Aa,子代在该位点上的RAPD谱带也没有分离;二是10个个体的群体偏小,有些实际分离的位点需要更大的群体才能检测到(尤其是偏分离的位点).林木中,常用F1谱系和显性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相应的作图策略为拟测交策略(Pseudo-testcross strategy),即可用于图谱构建的标记为只出现于一个亲本、而在子代中按1∶1分离的标记,类似于测交的分离方式.因此,亲本的较高杂合性表明其杂交时有大量的拟测交位点出现,这种位点在子代中的分离可以用显性标记有效检测.所以,本研究中亲本杂合性均较高的家系可以用作遗传图谱构建的材料(合适大小的群体,如100个以上的子代),这对增加图谱的标记数量和提高作图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桉树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简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介绍了桉树杂交育种工作的情况及成果。在育种目标和育种策略的指导下,选择31株尾叶桉优树作母本,选择细叶桉、赤桉和刚果12号桉等13个树种72株优树以及3个杂种的5株优树和尾叶桉6株树作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已获得种间杂种405个组合,尾叶桉全同胞家系20个。建立杂种比较试验林23片计12.53hm^2,参试杂种186个组合,尾叶桉全同胞家系4个。已选育出优良杂种组合51个、优良尾叶桉全同胞家系3个,优良杂种单株141株、优良尾叶桉单株7株,部分优良单株已作为无性系进行鉴定,初步选育出优良杂种无性系21个。同时,还选育出3株尾叶桉雄性不育株。试验为桉树生产用种的良种化和更高世代的育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0.
杉木杂交亲本分子遗传变异与子代生长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0个杉木杂交亲本的RAPD分析为基础,对亲本间分子遗传变异与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及其变异系数和亲本间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只与胸径特殊配合力和材积特殊配合力在0.10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而与其它因子相关不显著。分别对亲本聚类分析的组内和不同组间的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组内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各因子的相关基本不显著;在中等平均遗传距离上,组间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子代树高、胸径和/或材积性状达0.05显著水平的相关,但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和亲本间特殊配合力相关不显著。共检测到23个标记位点显著影响材积性状(α≤0.10)。根据亲本携带的材积显著性位点对各家系进行赋值,家系的显著性位点值与胸径和材积两性状及其变异系数达0.01显著水平的相关,但与树高性状和其它各因子相关不显著。结论认为,杉木亲本的分子遗传变异与子代生长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亲本的分子遗传变异对亲本选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材积显著性位点对分子标记辅助的亲本选配和子代表现预测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