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以"植物生理学"教学为例,提出"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教学大纲为核心、基本教学为基点、教书育人为先导,采用三课、理论联系实际、融合科研最新进展、授课与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策略,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良好的教书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2.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BORTED MICROSPORES (AMS)基因是调控绒毡层和花粉壁发育的关键基因。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中与AMS同源的基因尚未报道。本研究通过同源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及基因表达量的综合分析,预测了芦笋的AMS候选基因并命名AoAMS;进一步以四倍体‘紫色激情’两性株自交后代中两性株花蕾为材料,通过RT-PCR分别扩增并获取AoAMS及与拟南芥DEFECTIVE IN TAPETA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1 (TDF1)同源的基因( AoTDF1)全长CDS序列,开展AoAMS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与AoTDF1 间的互作分析及不同性别的芦笋花发育早期的无性别分化期(T1)、性别分化早期(T2)和晚期(T3)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oAMS是具细胞核定位特征且与AoTDF1有互作的蛋白;AoAMS基因在雄花和两性花早期T1、T2、T3期发育的花冠、花药绒毡层、以及花粉中均有表达,但在雌花中相应时期及部位均无表达。研究结果表明AoAMS是专一性地在芦笋雄花或两性花中表达,并且可以与AoTDF1形成互作复合物,通过调控绒毡层及花粉正常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在芦笋性别分化中行使促雄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与调控模式,本研究基于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转录组,阐明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及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模式植物中已阐明的黄酮和花色苷的合成途径与调控,利用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自交产生的雄(M)、雌(F)后代进行RNA测序及总黄酮和芸香苷的含量分析。【结果】商品笋时期,总黄酮和芸香苷含量是雄株大于雌株,并且检测到芸香苷和矢车菊苷合成途径共15个催化步骤的酶及33个同工酶基因,43个调控基因。【结论】预测Ao CA4H1、Ao ANS1、Ao CHI1为绿芦笋中类黄酮合成的重要基因,Aob HLH32、Ao MYB3、Ao MYB10,Ao MYB11;Ao WD 7等基因为重要的调控相关基因。该研究阐明了雌雄芦笋间类黄酮差异的调控机理,为绿芦笋全雄育种的优势、类黄酮含量的分子改良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芦笋是药食兼用的功能型高档蔬菜,营养全面均衡,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具有抗癌、降血脂等保健功能.芦笋在热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阐述生产现状基础上,从品种、栽培管理、科研、市场和营销加工等方面分析热区芦笋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为热区芦笋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促进热区芦笋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 Ⅶ 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激素ELISA测定试剂盒,对比测定了烟草感染丛枝症的病株与健株体内细胞分裂素(iPA和ZR)与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素含量在整个发病期间健株都较高于病株,细胞分裂素含量在发病初期明显高于健株,随后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C/A值在病程中相对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根据脱乙酰几丁质酶同源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克隆和测序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XF-1的脱乙酰几丁质酶基因(CSrlo该基因编码区为834bp,编码由277个氨基酸组成的约30kD的蛋白质,其基因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168的脱乙酰几丁质酶基因的相似性达到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8%,在第19、47、60、256和257位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化,分别由异亮氨酸代替了菌株B168脱乙酰几丁质酶中的甲硫氨酸、缬氨酸代替了谷氨酸、苏氨酸代替了异亮氨酸、天冬氨酸代替了谷氨酸、赖氨酸代替了天冬酰胺。菌株xF一1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和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sicae有抑制作用,而菌株B168没有。菌株xF-1和B168的CSFI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中的表达产物均具有脱乙酰几丁质酶活性,但前者的表达产物对稻瘟病菌及芸薹根肿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后者没有。表明脱乙酰几丁质酶是xF-1抑制根肿病作用机制之一,且上述5个氨基酸替代可能与抑菌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青枯劳尔氏菌潜在新寄主鉴定与青枯病防治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措施管理,合理轮套作技术在防治农作物青枯病的作用,结合云南当地农业生态实际情况,采用分离自雪莲果青枯病植株上的青枯劳尔氏菌,在28℃温室条件下,遵循柯赫氏法则,接种、分离、再接种和再分离该病菌,完成了植物病害验证过程。结果表明:在接种后,杜氏鼠尾草、曼陀罗和鸭趾草等3种昆明地区田间常见杂草均出现青枯病典型症状,首先在接种部位出现黑色病斑,继而植株萎蔫,并有大量的乳白色菌脓溢出。结合在自然界下尚未发现这3种杂草感染青枯病和在根部有青枯劳尔氏菌富集的研究结果,这3种杂草被推断为青枯劳尔氏菌的潜在寄主。本研究结果对农作物青枯病防治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云南5个烟区津巴布韦烤烟品种KRK26成熟中部叶片类胡萝卜素在三段式烘烤中的相对降解速率、总降解量、总降解率和烘烤后残余量及其与叶绿素降解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烟区KRK26类胡萝卜素在烘烤中相对降解速率间的差异和在烘烤不同阶段相对降解速率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烟区KRK26类胡萝卜素的相对降解速率一般小于其叶绿素,并且与各自叶绿素相对降解速率的相关程度不一致.保山和文山烟区KRK26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速率最高蜂出现在变黄前期,景谷和临沧的在变黄后期,玉溪的在定色前期.在整个烘烤中,不同烟区KRK26类胡萝卜素的总降解量、总降解率和残余量不同,并且,总降解量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总降解率均小于其叶绿素,残余量均大于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残余量间成负相关.所以,云南不同烟区KRK26叶片类胡萝卜素降解的产香潜力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烟区KRK26香气品质的评价与调控、适宜种植区域的选择和烘烤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索云南烟区‘KRK26’叶片质体色素在烘烤中的降解特征,为其香气品质评价和烘烤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基于气-质联用法研究云南玉溪烟区津引烤烟‘KRK26’中部叶片质体色素在三段式烘烤中降解产物的种类、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烘烤中,‘KRK26’类胡萝卜素的主要降解产物有11种,叶绿素的有3种。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1、2、3和4、金合欢基丙酮和茄酮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干筋期,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3-氧代-α-紫罗兰醇的均在定色前期,吡咯、新植二烯和呋喃的分别在变黄前期、定色后期和变黄中期。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不同降解产物含量间的差异、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在烘烤不同阶段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叶绿素降解产物含量在不同阶段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显著、不显著正相关或显著、不显著负相关。类胡萝卜素的优势降解产物在各烘烤阶段均主要为茄酮、总巨豆三烯酮、金合欢基丙酮和β-大马酮,叶绿素的为新植二烯;新植二烯含量占类胡萝卜素和质体色素主要降解产物总量始终分别在94.0%和89.8%以上。所以,新植二烯、茄酮、总巨豆三烯酮、金合欢基丙酮和β-大马酮是决定‘KRK26’香味品质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根癌农杆菌C58C1介导转化1株致病力极弱的野生型稻瘟病菌菌株CY2,成功地获得3000多个转化子,混合接种于携带25个不同抗病单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上,获得4株单胞致病突变体;继代培养和PCR检测表明,这些突变体均为T-DNA插入CY2的后代,而非自发突变或外源菌株污染。将4株突变体与实验室已保存的20株致病突变体分别回接水稻近等基因系,推断其携带的致病基因类型,结果表明突变体分别针对13个抗性单基因的18个单基因系发生了突变,其中针对Pi-a,Pik-s,Pi-sh单基因系表现出较高的侵染频率。由于这些突变体均来自同一个菌株,仅致病性存在差异,属于近等菌系,利用其分析出102个水稻品种中的34个品种的抗病基因组成,其中,抗病基因Pik-s,Pi-a,Pi-sh,Pi-19(t)分布频率较高,分别达70.59%,61.76%,52.94%和44.12%,且带有这类基因的糯稻品种多于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