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4篇
综合类   30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安徽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为例,分析了《农产品安全与检验》的重要性,提出了该课程的课程安排与授课方式,以期为该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杀菌剂复配剂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抑制活性。文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接种量、发酵培养时间对抑菌物质的影响及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混配剂的病菌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种子液最适接种量为0.125%(V/V),最适发酵时间为96 h。生防菌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番茄早疫病菌EC50分别为3.774和0.943μL·m L-1。番茄早疫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敏感性较高,其中咪鲜胺对病菌EC50达0.095μg·m L-1。发酵上清液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主要表现为相加和增效作用,其中以8.2比例混配毒性比最高为1.26。研究结果可为番茄早疫病防治措施更新和研制新配方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SJ06菌株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拮抗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SJ06脂肽粗提物与吡唑醚菌酯复配的协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峙培养SJ06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率为71.43%;SJ06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88μL/mL和0.23μL/mL,吡唑醚菌酯对病菌的EC_(50)值为1.10μg/m L;SJ06脂肽粗提物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毒性比均大于1,说明复配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均为增效作用,其中,复配体积比为4∶6时毒性比为1.21,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10种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海明 《农学学报》2015,5(4):36-39
为了筛选得到对瓜叶菊菌核病菌室内抑制活性较高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化学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瓜叶菊菌核病菌对保护性有机硫杀菌剂敏感性较高,其中福美双对病菌的EC50值为0.8742μg/m L,EC90为19.4750μg/m L,而代森锰锌对病菌的抑制活性低于福美双。对于现代选择性杀菌剂,菌核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异菌脲、戊唑醇、腈菌唑、三唑酮和嘧菌酯的敏感性依次下降,其中三唑类杀菌剂咪鲜胺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EC50达0.0418μg/m L,EC90为0.3138μg/m L,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抑菌活性以腐霉利最高,EC50达0.2113μg/m L,EC90为0.5889μg/m L,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低,其中EC50为7.6224μg/m L,EC90为59.5022μg/m L。因此,咪鲜胺和腐霉利为瓜叶菊菌核病室内生物活性较高的杀菌剂,可以推荐供生产上使用,提倡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选择性杀菌剂复配使用,以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5.
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死蜱的生产和使用日趋广泛,由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危害不容忽视。微生物是影响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降解的最主要因素,也被认为是降解有机磷农药最可靠而高效的途径。固定化技术是提高微生物降解农药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注射器滴定法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Y-1用海藻酸钠溶胶包埋,研究了反应时间、固定化菌接入量、pH和毒死蜱初始浓度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以及固定化菌的重复使用效果。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固定化菌能够高效降解基础培养基中的毒死蜱,制备固定化小球海藻酸钠溶胶的最适浓度为2.5%(w/v),小球的平均粒径为3 mm。在培养时间为60 h时,固定化菌对100 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最大。固定化小球接入量为160 g·L-1时,对100 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有着较宽泛的pH适应范围,碱性环境更有利于其对毒死蜱的有效降解。当毒死蜱初始浓度为80 mg·L-1和100 mg·L-1时,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较高,达90%左右。固定化菌可重复利用降解毒死蜱,当利用4次后,固定化小球虽已发生崩解,但对100 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仍高达47%。因此,海藻酸钠固定化蜡状芽孢杆菌对水体中毒死蜱的降解率较高,环境适应性较强,固定化菌可在毒死蜱污染的净化去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草莓枯萎病菌抗多菌灵突变体ZY-R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抗多菌灵草莓枯萎病菌(ZY-R)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其可能的抗性机制,以课题组获得的抗多菌灵达53.91倍的ZY-R菌株及其敏感菌株(ZY)为研究材料,比较了ZY-R与ZY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相对渗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以清水和不同浓度多菌灵处理两菌株1.5~24 h后,ZY-R体内的POD和PAL活力始终高于ZY的;敏、抗菌株间POD活力的差异远大于PAL。在处理时间内,PAL活力先上升后下降,6 h达到最高值;而POD活力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4 h达到最高值,且敏、抗菌株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大,25 mg/L条件下ZY-R的POD活力为ZY的2.26倍;此外,与ZY相比,ZY-R可以渗出更多的电解质。  相似文献   
7.
保护地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发生辣椒炭疽病。对于以往经常发生辣椒炭疽病的保护地要及早预防。 一、危窖症状。此病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主要分为三类。(1)黑色炭疽病。果实及叶片均能受害,特别是成熟的果实及老叶易受侵染。果实受害,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点,褐色小斑点很快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病斑,斑面具隆起的同心轮纹,其上密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  相似文献   
8.
草莓枯萎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及其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评价草莓枯萎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风险,从山东有代表性的草莓种植区,采集、分离了4个草莓枯萎病菌菌株,分别在含多菌灵的PDA平板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诱导获得抗性菌株。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抗性菌株ZY-D的抗性稳定性及其对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比较了抗性菌株ZY-D与敏感菌株ZY的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显示:选育至45代,抗性菌株ZY-D对多菌灵的抗性达53.91倍,抗性能够在无药条件下稳定遗传,4个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ZY具有同样的致病力;抗多菌灵菌株ZY-D对甲基硫菌灵等7种药剂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抗性菌株ZY-D与敏感菌株ZY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25℃,适宜pH均为9;在不同的碳、氮源条件下,ZY-D与ZY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gfj-4次级代谢产物及与化学杀菌剂的复配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种子液培养时间、发酵时间对抑菌物质产生的影响以及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发酵上清液与7种化学杀菌剂混配对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为6 h,最适发酵时间为72 h;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_(50)分别为0.32和0.11μL·mL~(-1)。玉米大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腐霉利和腈菌唑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苯醚甲环唑对病菌的EC_(50)达0.10μg·mL~(-1);代森锰锌和福美双对病菌的EC_(50)分别为12.03和12.08μg·mL~(-1),而丙森锌对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差,EC_(50)为24.73μg·mL~(-1)。生防菌gfj-4发酵上清液和苯醚甲环唑混配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其中以体积比3∶7混配的毒性比最高,为1.28;发酵上清液与代森锰锌、丙森锌都以体积比2∶8混配的毒性比最高,分别为1.28和1.67。【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及其与苯醚甲环唑、丙森锌的混配剂在农药减量增效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是农业生产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代表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的颁布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使我国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将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该文就我国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障不同阶段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应对策略,指出了培养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是破解其发展问题的"总开关",同时也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