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88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鳜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鱼,俗称"桂花鱼",英文名为"Chinese perch",属于鲈形目、鳜亚科。鳜鱼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无肌间刺,胆固醇低,营养价值高,不仅我国大陆需求大,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市场销售也非常好。2018年我国鳜鱼产量32万吨,产值200多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6-磷酸葡萄糖酶催化亚基(glucose-6-phosphatase catalytic subunit,G6PC)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糖代谢中的作用,采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式,在草鱼基因组中获取了3个g6pc基因的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将其分别命名为g6pca、g6pcb1和g6pcb2,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人(Homo sapien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相似度分别为85%~94%、64%~83%和54%~66%。同线性分析表明g6pc在草鱼染色体上的分布与斑马鱼等高度相似,表明草鱼g6pc基因在进化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利用RT-PCR检测3个基因在鳃、脂肪、脑、心脏、肝、肾、前肠、中肠、后肠和肌肉10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 g6pca在脑和肝中表达量较高,脂肪组织次之; g6pcb1在肝中表达量最高,中肠次之; g6pcb2在心脏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脂肪组织。同时探讨了高糖饲料对草鱼不同g6pc亚型转录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刺激草鱼肝细胞(L8824)后对g6pc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饲喂高糖饲料(7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草鱼肝脏g6pca mRNA水平显著升高, g6pcb1和g6pcb2 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离体情况,与5 mmol/L葡萄糖组相比,15 mmol/L葡萄糖显著增加了L8824的g6pca mRNA水平,且1 mol/L胰岛素可以抑制这种作用; 30 mmol/L葡萄糖对L8824 g6pca mRNA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本研究表明,草鱼g6pc发生加倍后存在功能分化,高糖可以诱导g6pca mRNA的表达,而对g6pcb1和g6pcb2的转录水平无影响,其具体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诱导剂及浓度,并初步分析脂肪乳剂(lipid emulsions,LE)引起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机理,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正常肝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草鱼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以含10%胎牛血清的基础培养液为对照组,处理组为含20%脂肪乳剂0.5~2 m L/L和含20%、50%胎牛血清的诱导培养液,孵育草鱼肝细胞48 h后,定量分析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TG)含量,观察脂滴积聚情况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活性,q RT-PCR技术检测脂代谢关键基因(PPAR?、PPAR?、SREBP-1c、LPL、Lep和UCP2)的转录水平变化,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PPAR?、SREBP-1c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含1~2 m L/L LE的诱导液组和含20%、50%FBS的诱导液组与对照组相比TG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且20%FBS和各浓度LE诱导组的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含1~2 m L/L LE的诱导液和含20%FBS的诱导液均可建立草鱼营养性脂肪肝细胞模型。在肝细胞脂变模型中,PPARγ和LPL等脂代谢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Lep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PARγ和SREBP-1c的蛋白水平升高。结论认为:采用1~2 m L/L LE和20%的FBS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含1 m L/L LE的诱导液诱导效果最佳;肝细胞内脂质的蓄积可能与脂肪代谢关键基因PPARγ、SREBP-1c、LPL及Le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蛋白质源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及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体成分、肌肉游离氨基酸组成及鱼片质构特性的影响。设计草鱼和花鲈饲料各3种,分别等氮等能。3种草鱼试验饲料分别为以鱼粉为唯一蛋白质源的CI-FM组(对照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质(豆粕和大豆浓缩蛋白)替代80%鱼粉的CI-PPB80组及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100%鱼粉的CI-PPB100组。3种花鲈试验饲料分别为以鱼粉为唯一蛋白质源的LJ-FM组(对照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棉籽浓缩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替代50%鱼粉的LJ-PPB50组和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100%鱼粉的LJ-PPB100组。草鱼初始体重为(153.40±0.30)g,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花鲈初始体重为(12.97±0.03)g,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饲喂8周后,检测2种试验鱼的体成分、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及鱼片质构特性、剪切力、滴水损失及胶原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与CI-FM组相比,CI-PPB100组草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花鲈肌肉粗脂肪含量则随替代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LJ-PPB50组显著高于LJ-PPB100组(P0.05)。草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及生物胺前体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花鲈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及呈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生物胺前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2种试验鱼肌肉中存在各自的特异性成分。2种试验鱼生、熟鱼片的质构特性差异较大。草鱼的CI-FM组和花鲈的LJ-FM组生鱼片的硬度、黏性、咀嚼力、回弹力及剪切力均分别显著高于同鱼种的其他2组(P0.05)。对于熟鱼片,草鱼的CI-PPB80组内聚力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花鲈的LJ-PPB100组硬度及黏附性显著高于LJ-FM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结果,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后降低了草鱼和花鲈鱼体脂肪的蓄积,对草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不造成影响,使花鲈肌肉呈味氨基酸含量下降,必需氨基酸含量减少,生物胺前体含量升高,货架期缩短;高植物蛋白质源饲料使得草鱼和花鲈的肉质均出现明显下降,而高鱼粉饲料可以保证2种试验鱼有较高的肉质。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是中国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养殖过程中常遇到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与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的危害。MC和MG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测定了人工饲养的尼罗罗非鱼和大口黑鲈在含有MC和MG的水体中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和大口黑鲈在0.2和0.5μg/L MC-LR的水体中处理60min内,其游泳行为相对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在0.5mg/L MG的水体中处理30min后,尼罗罗非鱼胸鳍摆动频显著上升,大口黑鲈胸鳍摆动频率也在25、30、45min等3个不连续的时间点出现显著的变化。说明尼罗罗非鱼和大口黑鲈对天然毒素MC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而对人工毒素MG较为敏感;胸鳍摆动频率可作为尼罗罗非鱼和大口黑鲈一个较为敏感的反映环境变化的行为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3个年龄(0.5、3和16龄)的养殖中华鲟(摄食鲟鱼饲料)和28龄野生洄游亲鱼肌肉和肝脏中14种常规脂肪酸相对含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龄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32.8%~38.7%及30.6%~46.9%),以18:(n-9)为主;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1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20:(n-6)和18:(n-6);20:(n-9)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小,20:(n-6)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28+洄游中华鲟肌肉中18:(n-9)、20:(n-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养殖鱼,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低.养殖中华鲟肌肉中16:高于肝脏,28龄野生鱼则肌肉中低于肝脏.通过系统聚类,0.5+与16+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舍量最为接近,0.5+与3+鲟较为接近,其中鱼的营养状况起主导作用,年龄差距起辅导作用.比较结果提示:在人工养殖中华鲟时,有必要在其饲料中添加适量含18:(n-9)MUFA的植物油或投喂富含18:(n-9)鲤、鲫鱼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寻胃蛋白酶(pepsinogen,PEP)基因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不同食性驯化表型鳜(Siniperca chuatsi)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通过2周食性驯化,挑选出最易驯化和最不易驯化的2组,提取各组鳜鳍条组织DNA,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direct sequencing,D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斑点叉尾鲴维生素需要量是利用幼鱼在室内最佳状况下测定的。虽然这些需要量数值被认为对更大的鱼也适用,但维生素需要量可能受大小、年龄、生长率、性成熟阶段、疾病、水温、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该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维生素缺乏时,除导致鱼厌食、  相似文献   
10.
长吻鮠较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拒食或厌食不含鱼粉的精制饲料,在实验室环境中摄食用酪蛋白加进口鱼粉作蛋白源的半精制饲料生长良好。有关其营养需求已积累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但质高价廉的长吻鮠实用配合饲料在全国范围尚未普遍使用。张泽芸等(1990,1991,1993)测定长吻鮠鱼种(60g)在25.3℃条件下每生产100g鱼每日营养需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