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文详细地报道了花生锈病流行电算模拟模型一号CSGR—1的模块结构和检验结果,从利用CSGR—1的全部模拟输出和田间病情实测值所作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各种参数检验方法均表明其输出是可信的。 在对CSGR—1的检验中,引用了线性方程参数的置信区间检验法和模拟准确度计算方法。前一方法与现行的线性参数t测验法的理论相近,但结果似乎较直观些,后者则是一种较温和的检验方法,其结果只是一个程度参数,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接近程度,不作肯定或否定之类的统计结论。  相似文献   
2.
林传光教授正确地指出抗病选种的研究在防治黃梢(龙)病上的意义。他認为柑桔黄梢病病毒可能具有毒力不同的株系。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林教授还認为在我国较北地区的所有柑桔树和在病区內許多健康的柑桔树皆已受黄梢病的弱系病毒的侵染,其所以还未发病乃由于受这些弱系病毒保护的缘故;这只能说是一种純粹的臆测,事实并不是如此。林传光教授肯定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对黄梢病发生的影响。作为一种传染性病害,黄梢病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不足为奇的。但林教授所列举的种种事例并不能说明这种关系。至于是否可能如他所说的通过选择地势和采用栽培方法在生产上有效地抑制黄梢病的发生,则尚有待試驗研究的証明。我認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将来的希望也不大。林传光教授的观点虽然不能用他所列举的事例来証明,但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评价番木瓜完整植株对番木瓜环斑病毒(PRV)的抗、感病性机制,建立单细胞侵染模型是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首次建立了PRV-番木瓜原生质体实验体系;建立了检测 PRV的间接Dot-ELISA和检测PRV-RNA的 cDNA分子探针的方法和技术,并利用这2个检测技术对PRV在番木瓜原生质体中的行为动态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关于檸檬侵染性梢枯病,亦即的研究最先是在1938年在阿札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区开始的。在最初的几年这个病只在个別农庄中发生,问題不严重。但是后来就慢慢地发展起来并传佈到新的地区。李森科曾建议改变栽培方法,首先是苗木的营养調节,作为防治此病的根本措施。他強調指出:許多果农为了要使苗木长到标准的高度总是在很短的时期中催促苗  相似文献   
5.
柑桔无病虫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类的严重病虫主要由苗木带入新区,造成危害。因而培育不带有这些病虫的苗木(简称无病虫苗木),在隔离地点建立果园并采取防疫措施,殊为预防新果区发生此类病虫危害的根本办法。(林孔湘1975) 1974年春,我们开始采用热水消毒种子和采用洗刷接穗芽条并用蒸汽和药剂消毒接穗芽条的方法,在隔离地点培育各种柑桔类的无病虫实生苗和嫁接苗。1976年第一批无病虫苗木出圃,栽植在各地。在隔离和防疫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这些新果园发生的病虫危害有明显差异。隔离及防疫条件较好的果园,一年之后检查,除潜叶蛾外,没有发现任何其他病虫。而与有病虫的柑桔树接近的或虽有隔离而不注意防疫的果园,很快或不久便受到各种病虫侵害。试验结果表明,用无病虫苗木在隔离地点建立果园,并采用严格防疫措施,可长期不发生严重病虫的危害,既可保证不会发生黄龙病和斑黄病等类似病毒病的危害,又可节省喷药防病虫的费用。这是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一项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6.
花生锈病于1969年在广东省南部发生后,1972年前后遍及全省主要花生产区,一般造成减产30%左右,严重的可超过50%。 敌锈钠、胶体硫混合剂防治花生锈病的效果甚为显著,并可兼治叶斑,是用在花生上的一种理想的杀菌剂,使用浓度为1:2.5~3:500,一般可比对照增产30%~40%。在混合剂中加入0.1%的硫酸铜,有明显增效作用,提高增产幅度。 敌锈钠的有效成分对氨基苯磺酸钠对花生会造成药害,使用浓度应加以控制,一般为1:500(每亩2.5两)。在气温高,尤其是在干旱的条件下,应降低使用浓度至1:600~700。每亩用量不能超过2两。在广东省的气候条件下,在春植花生上使用,尤应注意防止药害的发生。 由于对氨基苯磺酸钠可从花生根部被吸收进入植株体内,起到显著的防病作用。敌锈钠、胶体硫混合剂在下雨情况下对锈病仍有防效,因此仍可使用,不过对叶斑没有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7.
花生叶斑病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一种重要病害。在美国栽培的花生田,基本上都不经过轮作,而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大部分都是与水稻轮作。因此,后者田间的叶斑病初次侵染源较少。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花生栽培品种的不同,耕作制度的不同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等,美国乔治亚州的测报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发展的方法,在中国华南地区是不适用的;根据其测报方法制定的喷雾历是不很理想的,而根据另一种连续定点取样调查的测报方法定出的喷雾历的防病效果,则明显比前者好。在发病率为1,3和5%时施用农药百菌清,前后共施三次(在美国南部,最多的要施药九次),防病效果明显。 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如花生病害的防治),药剂的应用仍然是病虫害综合治理(IPM)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从长远的策略来看,即使在花生叶斑病的防治工作中,仍应注意抗病品种的选育,在这一方面,中美两国进行品种资源的交换,将有利于该项研究的开展。此外,轮作、田间卫生(包括杂草的防除)以及其他耕作制度等,均应加以注意,以便发挥其在综合治理中的应有作用。 从上述两国的合作科研可以看到,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通过两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对中美两国在今后日益需要作为粮食的花生生产都将有很大的俾益。  相似文献   
8.
在敌锈钠(Ⅰ)药液中加入0.5%胶体硫(含45%造纸废液),能增加对氨基苯磺酸钠(Ⅱ)在花生叶面的附着量并使内吸量较单纯使用Ⅰ提高49.2%,其效果高于皂素和“吐温”80两种表面活性剂。 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下,接种时叶片内Ⅰ的最低抑菌浓度的理论推算值为327微克/克鲜叶,接近于357~376微克/克鲜叶的实际观察值;另一方面,对花生植株喷施0.2%Ⅰ后,叶片内Ⅱ的含量在24小时内可达到432微克/克鲜叶,随后即开始下降,第二天至第五天内可相对稳定在322~326微克/克鲜叶之间。不过,到第十天和第十五天时仍能分别维持207和239微克/克鲜叶,理论计算的抑菌效果分别可达85.0%和75.4%。这就进一步说明喷药的间隔期定为10~15天是可以的,可能10~12天更为合适。 Ⅱ对花生植株的毒害,可用0.1克/公斤土以上的MgSO_4·7H_(2)O浇土或在喷施的敌锈钠药液中加入0.25%以上的MgSO_4·7H_2(O),使其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下列两种作物病害,在盆栽植株上或田间植物上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试验,比较苯来特和多菌灵两种内吸杀菌剂的各种防病作用的效果:(1)水稻纹枯病菌(Pelliculariasa-sakii);(2)花生叶斑病菌(Cercospora personata和C.arachidicola);并用水稻纹枯病菌和香蕉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musarum)分别用生长速率测定法和抑制圈法比较此两种化合物的杀菌毒力。除花生叶斑病在田间的试验采用药剂的重量作标准外,其他在用盆栽植物进行的试验中均采用克分子数作为标准进行比较。 各种不同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苯来特的毒力和防病效果,都比多菌灵大,特别是在用同样的克分子数的毒效作为比较标准时,差异更为明显。用生长速率和抑制圈方法分别测定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和香蕉炭疽病菌的结果说明,苯来特比多菌灵的毒力分别大1.37~1.66倍和5.04~10.22%。这两种药剂存在这种差别,看来与苯来特的分解产物中除MBC(即多菌灵)外,还有异氰酸丁酯这个事实有关。 苯来特和多菌灵的毒力,在不同品种的水稻上的反应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药剂对植株的保护作用。在红梅早上,两者的差别很小,在二九矮上没有区别,而在珍珠矮上则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10.
第二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在两岸形势发生积极变化的格局下召开,意义重大。与会代表围绕"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互利共赢"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本文将会议的主要观点予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