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为有效地防治该病,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防效最好,对芦笋茎枯病防效为64.30%~74.85%;30%苯醚甲环唑乳油和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次之,其防效分别为61.90%~72.66%和61.12~71.25%;30%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防效为57.07%~67.3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差,其防效分别为24.48%~34.99%和22.37%~29.85%。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增产率最高,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84%、22.08%、23.66%。30%苯醚甲环唑乳油次之,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32%、20.77%、22.14%。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30%醚菌酯悬浮剂的增产率相对较高,为15%~20%。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增产率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2.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在全国都有发生,江西近年发生较重,吉泰盆地尤烈,但鲜有报道。通过采集病样,并进行疑似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与分子鉴定和科赫法则验证等,明确江西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和优势种。结果表明,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香茅弯孢菌(Curvularia cymbopogonis)和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为病原菌。24~28℃为最适温度;镰刀菌在pH7长势良好,而其他3种最适pH为7~9。葡萄糖和淀粉为最适碳源,硝酸钾为最适氮源。采用不同方式接种后,注射发病率比喷雾高(孕穗期:29.46%17.89%)。与孕穗期接种(喷雾:17.89%)相比,抽穗期接种(喷雾:20.35%)的发病率更高。致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厚垣镰刀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和稻黑孢。对不同穗腐病发生地区的病样进行鉴定,所有地区均可检出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菌在井冈山市、万安县、余江县和修水县4市县检出;而稻黑孢仅在万安县和修水县检出,它是新的致病源,这对世界范围内稻穗腐病的病原认识是一个有益和新的补充;今后应该加强对稻黑孢的监控和研究。综上,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是江西水稻穗腐病主要病原菌,细交链格孢菌和稻黑孢的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6个粳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6个供试品种中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4、3、6和2个;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在两地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永修鉴定结果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3、3、6和3个,在修水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2、3、7和1个。综合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的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对稻曲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小叶迟熟、浙科优2854、Ⅱ优7954、池优65,但多数甬优系列品种感稻曲病。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西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布局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9~2010年婺源县主栽早稻品种稻瘟病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婺源县为江西省稻瘟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2009~2010年分3批播种(间隔期5 d),评估婺源县9个主栽早稻品种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两年中,株两优02和株两优09对叶瘟的抗性均保持中抗,陆两优996、淦鑫203、T优898和春光1号为中感,抗性改变的品种有3个,其中金优463由中抗变为高感,金优458和先农37号均由感病变为高感。两年中,株两优02、淦鑫203和株两优09对穗瘟的抗性均保持中抗以上,陆两优996、T优898为中感,春光1号为高感,抗性改变的品种有3个,其中金优463由中感变为高感,金优458和先农37号均由感病变为高感。在以上9个品种中,只有株两优09和株两优02对叶瘟和穗瘟的抗性两年中均保持在中抗以上。  相似文献   
5.
2009年江西省主推早稻品种穗瘟抗性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瘟病菌8个强致病力单孢菌株,测定了2009年江西省主推早稻品种离体穗颈节段对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株两优02对穗瘟的抗性最好,平均病级为0.13,测定为抗病品种;株两优09、T优898、金优463与淦鑫203的平均病级分别为1.25、1.63、2.88和3.00,中抗稻瘟病;陆两优996、春光1号和金优71的平均病级分别为3.88、4.13、4.75,中感稻瘟病;先农37与金优458的平均病级分别为5.25、6.0,测定为感病品种;对照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发病最重,其病级为8.50,属于高感稻瘟病品种。上述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今后特别是2010年的农业生产中验证。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防控黄瓜绵腐病,本研究对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黄瓜绵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基于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4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自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病样经分离、纯化培养后分别获得12株和10株菌株;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直,藏卵器大小为18.1~32.9 μm;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弯曲,藏卵器大小为15.1~25.3 μm;结合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结果,将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将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德里腐霉Py.deliense。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对瓜果腐霉和德里腐霉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71 μg/mL和0.25 μg/mL;霜脲氰次之,EC50分别为3.68 μg/mL和3.36 μg/mL,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3种杀菌剂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的抑制效果差别不大,但烯酰吗啉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抑制效果差异明显,EC50分别为18.06、33.58和0.18 μg/mL,表明防治黄瓜绵腐病优先选择甲霜灵。  相似文献   
7.
拮抗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B5423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 7-14能显著地抑制水稻纹枯病。在温室条件下,通过播种、叶片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蘖盛期喷雾菌株B5423-R(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和Pf 7-14(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的细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监测了菌株B5423-R、Pf 7-14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叶和纹枯病叶上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病斑叶片片段(病斑面积占70%~90%),在应用1~7 d后,菌株Pf 7-14的平均群体数量比在相同面积的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3~10倍,而菌株B5423-R的数量比在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12~50倍;土著细菌群体数量在病斑叶片上是健康叶片上的50~60倍。这些结果表明纹枯病病斑大大促进了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的生长,且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在营养和空间上是相互竞争的。  相似文献   
8.
拮抗细菌B-77的种类鉴定及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菜地土壤中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B-77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用该菌株发酵液浸种能有效地防治由Fusariummoniliforme引起的水稻恶苗病。在盆栽条件下,B-77发酵液稀释10~100倍的防效达76.76%~78.53%;小区试验中,其10~100倍的防效亦达72.56%~76.18%,均与对照药剂25%先安乳油4500倍的防效无显著差异。B-77对水稻种子发芽及根茎生长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有计划推广种植杂交早稻,经过持续几年的稳步发展,杂交早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江西为例,全省1996年杂交早稻的种植面积达46.67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的35%。1990~1996年,我们开展.了“杂交早稻纹枯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经过室内外试验及大面积示范推广,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杂交早稻纹枯病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累计推广15.22万公顷。(-)综合防治的策略与技术1.充分发挥中抗纹枯病早杂组合的自然控害作用近几年,多数杂交早稻组合由于其丰产及中抗纹枯病等特点,种植面积得…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_(15)和ZB_(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_(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_(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_(13)与ZB_(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