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纵坑切梢小蠹对加勒比松的为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纵坑切梢小蠹在白云山不同变种加勒比松的为害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掌握了该虫为害松树的特征如:侵入孔部位、侵入孔直径、侵入孔道长度、为害梢直径、为害梢长度等,发现纵坑切梢小蠹对疏叶型本种加勒比松的春梢为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应用生命表方法分析吡虫啉、木虱净、稻虱净3种化学农药对橄榄星室木虱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吡虫啉、木虱净、稻虱净和对照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148,0.8328,4.9908,6.3925。说明吡虫啉和木虱净处理区的橄榄星室木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稻虱净和对照区的橄榄星室木虱种群数量以4.9908和6.3925倍的速度增长;吡虫啉、木虱净和稻虱净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0649,0.1303和0.7807。表明吡虫啉和木虱净施用区种群数量相当于对照区的6.49%和13.03%,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稻虱净施用区种群数量是对照的78.07%,不是防治橄榄星室木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3.
广东板栗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广东省板栗病虫害的现状,分别描述了几种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生活习性等,并提出其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栗瘿蜂在板栗林的分布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虫口密度随板栗林龄的递增而逐渐上升.间种了农作物的板栗林的栗瘿蜂虫口密度较低.在任何虫口密度下,栗瘿蜂在林间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栗瘿蜂虫口密度在单株树树冠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内外层或上下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双对角线、单对角线、平行线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均可作为栗瘿蜂虫口数量的调查方法,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和列出了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5.
栗树芽内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栗瘿蜂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栗树芽内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栗瘿蜂性状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在所测的7个栗树品种中,阳山油栗芽内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栗瘿蜂虫瘿百分率为最低.而日本栗芽内酚类物质含量最低,其栗瘿蜂虫瘿百分率也就最高.  相似文献   
6.
广州白云山昆虫种类调查和森林害虫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2000年期间,对白云山风景区进行了昆虫调查和标本采集,并初步鉴定有12月61科105属111种其中有林木害虫17种,天敌昆虫33种,根据景区虫情,提出了控制其森林虫害不成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虫口密度随板栗林龄的递增而逐渐上升.间种了农作物的板栗林的栗瘿蜂虫口密度较低.在任何虫口密度下,栗瘿蜂在林间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栗瘿蜂虫口密度在单株树树冠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内外层或上下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双对角线、单对角线、平行线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均可作为栗瘿蜂虫口数量的调查方法.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和列出了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8.
用吡虫啉防治板栗瘿蜂并测定其在栗实中的残留物,结果表明:吡虫啉可替代乐果或乐果与敌敌畏混合液应用于防治栗瘿蜂。在栗瘿蜂幼虫期,用包扎枝干的方法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g/L溶液后,嫁接5年生和12年生板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70%和23.06%。在栗瘿蜂成虫期,用吡虫啉0.5g/L溶液或2.5%鱼藤精乳油2g/L溶液或0.3%印楝素乳油2g/L溶液喷洒树冠,翌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67.23%和69.71%。施用了吡虫啉栗树的果实中均没有残留物。用人工摘瘿兼挂瘿的方法处理栗树,次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达85.22%。  相似文献   
9.
用阿维菌素烟雾剂100,50,20,10 g/L等4个浓度对异歧蔗蝗2龄跳蝻进行林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8 h,跳蝻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1.5%,46.0%和15.5%;药后96 h,跳蝻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77.0%和27.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