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境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珲春市作为中国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的窗口,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珲春市边境口岸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以珲春市4个口岸为研究对象,以珲春市2007—2016年的城市和口岸主要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珲春边境口岸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珲春市口岸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从无序走向有序,由失调转变为协调,当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珲春市口岸对城市经济带动效应还不明显,初步探讨了珲春市口岸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秋  苏飞  张平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42-1143,117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辽宁省1996~2005年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由1996年的0.337 6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0.395 9 hm2/人;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由1996年0.300 7hm2/人减少到2005年的0.269 6 hm2/人;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也不断扩大;在研究时段内,辽宁省耕地生态超载指数不断扩大,说明目前辽宁省耕地资源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4.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东北37个地市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系统评价,将其结果与37个地市所属各县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矩阵运算,确定出东北24县市和1个国有农场总局系统为我国专用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并提出这些专用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区域布局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吉一体化区域碳排放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是长吉一体化发展前提和保障。研究1999-2008年长吉一体化区域碳足迹变化特征,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碳足迹呈现先降后升,1999-2003年最低值为0.662hm^2/人,下降了0.038hm^2;2004-2007年快速上升达1.617hm^2/人;受支柱产业能源消费特征影响煤炭...  相似文献   
6.
在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过去几年吉林省实施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此带来的乡村地区聚落,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变化对乡村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年来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实际,通过陈家店村典型案例剖析,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陈家店村通过合村并居,发展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三个过程实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陈家店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自下而上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村委会为主要驱动力,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积极带动村民就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陈家店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农业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和居住空间的重组和优化,是介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城镇雏形。陈家店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流转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乡村邻里关系的保持以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均衡和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带来的一些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苏飞  张平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82-11983,11986
利用统计数据和普查资料,分析了辽宁省1949~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地面积变化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逐年下降-波动下降的趋势;社会-经济-科技综合作用、自然灾害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三大因素,为辽宁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地理集聚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东北地区各省市的农作物统计数据以及15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地理位置、主营业务等资料,利用区位商、集中系数、生态分布格局理论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集聚格局以及龙头企业的空间和行业布局特征。结果表明:优势农作物在东北各地市并不是均衡种植的,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态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集中分布在优势农作物生产较为集中的县市,龙头企业在各地市内的分布集聚程度不一,在省会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较多。龙头企业行业集聚主要受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吉林省是我国最早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地区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和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揭示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不足.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