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高温强光危害夏季高温天气较多,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把棚内温度降下来,则蔬菜在高温下极易出现旺长、萎蔫、日灼、落花、落果等问题。一般情况下,茄果类蔬菜白天应将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应将温度控制在15℃~16℃;瓜类蔬菜白天应将温度  相似文献   
2.
3.
试验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旨在探索增施微生物菌肥对旱作玉米增产增收潜力。结果表明,在测土配方每667 m2施纯氮(N)19.12 kg,纯磷(P_2O_5)8.60 kg和纯钾(K2O)10.69 kg基础上,每667 m~2增施2 000 m L微生物菌肥原液是旱作玉米增产增收的经济合理用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微生物菌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田土壤养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产量,同时施入农田的养分也对土壤的物化性状有着一定的影响,笔者研究控释肥、微生物肥、混施肥等7种不同肥料在玉米上施用效果及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肥料对玉米耕层含水量和玉米农艺性状均有影响,且控释肥对土壤耕层含水量、玉米株高和产量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作物品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在子洲的川地上,7个玉米品种在3 000株·667m-2、4 000株·667m-2、5 000株·667m-2和6 000株·667m-2这四个密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研究表明:陕单8806在4 000株·667m-2下获得较高产,陕单636、陕单650、郑单958、陕单609在5 000株·667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登海9号和东单60在6 000株·667m-2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长消耗大量土壤水分,造成小麦后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影响籽粒灌浆。(2)小麦后期水分 胁迫可能引起冠层温度升高,导致热胁迫对籽粒灌浆不利;(3)旱地小麦氮肥播前一次施用方式有可能引起小麦后期氮营养不足,加速叶片衰老,影响花后光合产物形成,也不利于籽粒灌浆。  相似文献   
7.
作物品种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通过研究在陕西子洲的川地上,11个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在3 000株·667 m~(-2)和4 000株·667 m~(-2)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研究表明:先玉335、大丰30等品种适合667 m~(-2) 4 000株的密度,迪卡159和农大367适合中等密度种植,西多Q1适宜低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8.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榆林市子洲县为例,探讨陕北农地流转特征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结果表明,该县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且农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然而,农地流转存在操作程序不规范、面积小而分散、流转效率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龙头企业带动、信贷保险保障、特色品牌意识、项目步步推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于2003~2004年在河南省周口市蔬菜研究所鸡腿菇生产基地日光温室内开展了鸡腿菇夏季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3个培养料配方中,采用棉籽壳为主料,鸡腿菇菌丝生长最好,现蕾期较短,感杂率最低,产量最高,但发菌期最长;采用棉籽壳、玉米芯为主料,菌丝生长较好,现蕾期较短,感杂率较低,产量较高;采用玉米芯、白灵菇废料为主料,菌丝生长较差,发菌期最短,现蕾期较长,感杂率最高,产量最低。在日光温室前屋面上加盖草苫,周围种植长蔓植物,可将温度控制在25℃以下,创造适宜鸡腿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一般一个可利用面积为320 m2的日光温室,夏季可栽培2~3次,每次出1潮菇,生物学转化率达70%,产量虽较低,但经济效益极高,可获纯利5.4万元。该模式栽培的关键技术是降温和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一季秸秆还田(SNPK)、氮磷钾配合低量有机肥(M1NPK)和高量有机肥(M2NPK)。结果表明,除NK、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小麦和玉米钾的携出量均大于钾的投入量,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20年累计亏缺量为6174333 kg/hm2。与试验前相比,长期施肥种植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钾含量; 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长期不施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未显著降低; 无论施钾与否土壤非交换性钾(Mactotal K)以及非交换性钾中更容易被HNO3溶解提取的钾(Step K)均明显低于试验前水平。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可以作为该土壤钾素消耗的指标。考虑到施钾肥的经济投入和现有资源高效利用(如秸秆、有机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维持土壤钾素肥力以及土地可持续生产力,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采用秸秆全部还田或施有机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