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8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减少输变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积累经验,以天门220 kV侨乡输变电工程为例,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监测成果分析了防治效果。介绍了开展监测的环节,具体包括合理划分监测分区,慎重选择监测点、监测时段,确定监测内容,选定合理的监测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鄱阳湖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典型的湖泊湿地,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和灿烂闻名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加之宏观上的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等优势,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单一的农业、渔业生产结构,掠夺式开发湿地资源,加之主观上认识的不足,造成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制约了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据生态学和旅游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笔者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实现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北省21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和小波分析对湖北省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周期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OF分析得到的前3个典型场可以很好的反映湖北降水空间分布的特征,即具有整体一致、南北相反及中部和周嗣地区相反.REOF分析得到的前6个空间模态可以较好地代表湖北年降水的6个异常敏感区,分别为鄂西北区、鄂北区、鄂东北区、鄂东南区、鄂中南区、鄂西南区.利用复Morlet小波函数对湖北年降水的周期性进行研究,表明湖北年降水存在着明显的3 a、7 a、14 a的特征时间尺度和周期性振荡;从大的周期转变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湖北省的年降水量会逐年减少,之后可能进入一个相对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近25年土地利用变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为坝区生态屏障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运用RS和GIS技术对1993年、2006年和2018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量、变化幅度和转移矩阵等定量指标,对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1993—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表现为林地、园地和水域的增加,耕地的大幅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增加幅度高达183.0%,而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达68.9%;土地利用转移特征结果显示,水域、园地的增加都主要由耕地、林地转化而来,林地、建筑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而未利用地向各方面用地类型转化;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1993—2006年水域变化程度远大于2006—2018年,其他类型变化幅度相近。总体而言,三峡工程的建设、城镇化发展、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是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大九湖景观格局变化与湿地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九湖湿地是我国较为稀少的亚高山湿地,其泥炭沼泽湿地类型更具有独特性、典型性、代表性.然而近年来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研究了2001~2006年大九湖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变化程度.结果表明:沼泽、草甸剧减,优势降低,破碎化程度增加,菜地增长显著,分布趋于集中,原因主要是受人类开垦挖渠等活动的强烈干扰.根据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的原理,为保护和恢复大九湖独特的沼泽湿地提出了退耕还泽还草、平沟填渠、居民地重新规划等湿地生态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6.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近几年在我国逐渐新兴开展起来的项目,尤其是开展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尚无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本文以十堰500kv输变电工程为例,对电力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测的时间及分区、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采用工程监测的数据,定量分析评价十堰500kv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可有效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明显降低水土流失危害,较好地保护和改善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城区道路是城市内部及城市对外联系的枢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空间。为控制因城区道路沿线输变电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加强项目区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武汉市球场路(供电大厦)110 k V输变电工程为例,在介绍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及分区、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的基础上,利用工程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球场路(供电大厦)110 k V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城区道路沿线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期间,通过采取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危害,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减少,城区道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全球气温变化对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全球气温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研究其对长江流域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1900—2000年)的分析,了解全球气温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气温、降水量及其由此带来的旱涝灾害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00a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也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近10a的增温幅度更大,增温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长江流域的降水量随气温增加而增大,随气温的降低而减少;暖期降水增加加大了洪灾发生的机率,给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而非暖期气温下降又会使长江流域面临干旱的威胁。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洪涝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理论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量化评价尺度。通过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模型的构建,计算分析了2005-2012年武汉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同时选用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盈余、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等指标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2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大;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每年都在不断下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除2010年外,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突破1,水资源总体上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而且阻碍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武汉市水土流失成因、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市水土流失加剧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密切相关;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部分区域侵蚀程度有所加剧,表现为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不断增加,人为造成的局部水土流失依然严峻;城市水土流失主要呈现大分散、小集中、范围广等特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主要集中在林草植被恢复率较低的地区。通过对武汉市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