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保水剂对育秧过程中水稻秧苗素质和生理特征的影响,进行了育秧盘中添加5~30g/盘交联聚丙烯酰胺保水剂的育秧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添加保水剂(对照)相比,添加保水剂后秧苗的株高、叶龄、叶长、叶宽、叶鞘长有所提高,其中叶宽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0 g/盘处理与对照相比,叶龄、最长根长、假茎宽、百株鲜质量等差异显著;15 g/盘处理秧苗百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为18.56 g和2.71 g,与对照相比达显著水平。15 g/盘处理秧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分别为9.35 mg/g、4.60μg/(g·h)、129.18 U/g,为所有处理的最大值;CAT活性在5~15 g/盘处理时变化不大,超过这一范围则下降。MDA含量在保水剂添加量15 g/盘以下时变化不明显,超过20 g/盘后明显上升。育秧盘中添加15~20 g/盘保水剂可提高秧苗叶绿素含量,使秧苗SOD等功能酶处于较佳的生理状态,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促进地下部的生长,从而提高水稻盘育秧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食用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浆结实期对两优培九、汕优63和扬稻六号三个不同品质的品种进行PDJ、BR和AL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试验,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灌浆期稻米品质的存在影响。BR及ALA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和垩白粒率的上升,而PDJ处理结果与之相反;不同浓度的ALA处理后,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的下降、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的上升,但对稻米品质的加工品质如糙米率及精米率和外观品质等其他指标影响不大。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均可使供试验的三个品种的结实率明显提高,并使千粒重增加,且使杂交稻稻米的胶稠度一般呈上升趋势,而常规稻的胶稠度有所下降。生长调节物质对稻米氨基酸含量有影响但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3.
合理施肥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采用裂区设计,以水稻专用肥(底肥)为主区、返青尿素肥(追肥)为副区,研究施肥方式对杂交水稻全两优681产量和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底肥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增加,底肥750 kg/hm~2+返青尿素肥7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为9 356 kg/hm~2;肥力水平高的处理,水稻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平高,其中高肥处理(750 kg/hm~2)水稻的SPAD值最高;施肥方式对分蘖中期植株的SOD活性影响较大,其中施肥方式N0T1(底肥300 kg/hm~2+追肥75 kg/hm~2)、N2T0(底肥600 kg/hm~2)、N3T0(底肥750 kg/hm~2)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蘖中期施肥水平较高的植株CAT活性相对较高,而幼穗分化期低肥处理植株的CAT活性较高;分蘖中期水稻MDA含量与肥力水平呈负相关,低肥处理(300 kg/hm~2)水稻的MDA含量显著高于较高肥力处理(600 kg/hm2)水稻;幼穗分化期和齐穗期,低肥处理(300 kg/hm~2)水稻的MDA含量显著高于高肥处理(750 kg/hm~2)水稻;在成熟期,底肥450kg/hm~2处理的水稻MDA含量最高,底肥600 kg/hm~2处理的水稻MDA含量最低。水稻品种全两优681随着底肥和追肥的增加,水稻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平高,生理酶活性处于适宜状态,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播种和施肥方式对直播稻分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水稻分蘖特征和产量状况,以全两优681、荃优华占和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江汉平原稻麦两熟制耕作制度下,设置2种播种方式(机械直播和人工撒播)和施肥方式(4次施肥和3次施肥),研究了直播稻成蘖和成穗特征及产量表现。结果显示:各处理一次分蘖成蘖主要叶位为1/0至6/0,3/0至6/0叶位的成蘖率较高,二次分蘖叶位为2/1、3/1和2/2,3/1叶位成蘖率最高;2/0到5/0叶位是一次分蘖成穗优势叶位,2/1和3/1是二次分蘖的主要成穗叶位;一、二次分蘖成蘖和成穗率方面,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各处理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净干物质积累量趋势一致,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分蘖至拔节期各处理叶绿素呈下降趋势,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高于3次施肥;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直播稻的穗部性状优于人工撒播稻和3次施肥直播稻;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来看,各处理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机械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的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3次施肥的直播稻,除了有效穗数外,其他构成要素趋势与产量表现基本一致。综上,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稻分蘖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下的直播稻的一、二次分蘖成穗率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大,穗部性状占优势,产量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论述了农业科技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及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因素;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应加强高新技术研究、 走产业化之路等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利用猪肝提取酶水解碘化硫代丁酰胆碱后形成的硫代胆碱,与二硫双对硝基苯甲酸发生化学反应测定酶、底物的添加量以及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浓度与保温时间的甲胺磷对胆碱酯酶活力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自制胆碱酯酶对甲胺磷比较敏感,其样品最低检出浓度为2.0mg/kg,适合对蔬菜中高残留农药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5个水稻品种在13个试验地点的播种试验,分析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生态地点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的性状可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划分为6个类型,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对生态条件的变化最敏感,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居中;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为日均温度和日均温差。  相似文献   
8.
<正>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形成规模效益的则更少,只有15%,其中不少成果长期成为展品、礼品、样品,形不成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成果本身对外引力、技术推广的普及效力和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这三个环节及其环节间结合点的交合状态,决定了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当然,要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5个水稻品种在13个试验地点的播种试验,分析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生态地点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的性状可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划分为6个类型,其中垩白度、垩白粒率对生态条件的变化最敏感,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居中;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气象因子为日均温度和日均温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根管技术的盐胁迫下小麦根系生长原位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用的作物根系生长监测一般采用破坏性采样方法,如土钻法和挖掘法等,虽然精度较高,但很难实现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原位重复观测。采用桶栽法,利用微根管技术对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的小麦根系进行了连续观测和采样,获取不同盐胁迫下小麦根长密度和根长等参数,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小麦根系生长参数随土壤深度分布的规律。结果显示,微根管法获得的小麦根长密度与土钻法所得到的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且在拔节期和孕穗期二者的相关性最好。通过不同时期根系图像对比及根系参数分析发现,小麦根系在0~10 cm土层分布最多,并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此外,随着土壤盐含量的增加,各生长期根长变短;在分蘖期,土壤盐分含量最高(S5,盐分含量6.61 g·kg–1)的小麦根系长度不足对照处理的1/2,至孕穗期,其根系长度甚至低至对照处理的1/3,说明小麦根系受盐分胁迫影响较大,且以孕穗期受胁迫程度最严重,尤其当土壤盐含量超过3 g·kg–1时影响最明显。由此可见,与传统破坏性取样方法相比,微根管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可更好地快速、无损获取小麦根系生长的相关参数,为盐渍化区域作物根系的原位观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