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园艺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洱海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洱海底泥中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集洱海底泥616份,应用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属,22种捕食线虫真菌,其中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oligospora),弯孢节丛孢(A.musiformis)和长孢隔指孢(Dactylellaleptospora)为优势种,检出率分别为28.05%,16.04%和8.92%。通过对4个季节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分析,发现夏、春和秋3季的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9,2.47和2.34,冬季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为1.48。在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产黏性菌网的菌种占优势(41.00%)。[结论]洱海中存在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为洱海中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来自吉泰盆地9个县市的148株古樟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进行观测,研究各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程度和相关性,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古樟群体间种子大小、千粒质量、苗高和地径均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各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为3.34;各表型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种源间,表明种源是香樟各性状的决定因素;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主要决定了幼苗的高度;第1主成分反映了4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贡献率达到76.88%,且种子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期植株苗期的生长量;9个群体可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间性状差异明显,吉安市群体明显好于其他群体,并且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性状与群体在吉泰盆地中的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香樟种子千粒重的变异水平,不仅有助于香樟的遗传改良,而且有助于香樟产业的发展。现有基于人工计数的香樟种子千粒重测量方法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误差,尤其不适合大样本的处理。该研究利用扫描仪获取标准图形,通过ImageJ软件自动计数,称重后得到千粒重,并与人工计数法进行了比较;利用该方法对江西境内具有地理代表性和古樟分布广泛的10个种源种子的千粒重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种源及家系间的变异水平。结果表明:图像测定法能快速、准确对香樟种子进行计数,大大提高了千粒重测定的速度;江西局部种源香樟种子千粒重之间的变异主要来自于种源间,群体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10,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千粒重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洱海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燕  刘立盘  苏锡钧  叶远邦  黄爱英  苏鸿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83-14184,14207
[目的]调查洱海底泥中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集洱海底泥616份,应用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属22种捕食线虫真菌,其中少孢节丛孢、弯孢节丛孢和长孢隔指孢为优势种,检出率分别为28.05%、16.04%和8.92%。通过对4个季节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分析,发现夏、春和秋3季的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9、2.47和2.34,冬季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48。在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产黏性菌网的菌种占优势(41.00%)。[结论]洱海中存在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为洱海中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杂交鹅掌楸LhFB1基因启动子(pLhFB1)的活性,为研究该基因功能及相关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染色体步移法(Genome Walking)克隆LhFB1基因上游5′侧翼调控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lantCARE分析其包含的顺式作用调控元件。构建pCAMBIA1300-pLhFB1重组载体,对本氏烟草幼苗期叶片进行瞬转注射和GUS染色表达。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载体转化至野生型拟南芥,GUS组织染色分析其在T_2代转基因植株开花期根、茎、叶和花组织中的表达量,并用qRT-PCR对GUS组织染色进行活性验证。【结果】pLhFB1启动子序列长1 780 bp,含有多个TATA-box和CAAT-box及压力响应、激素响应、光信号转导、代谢循环元件。瞬转结果表明,烟草叶片注射部位有蓝色斑点,说明启动子有活性。遗传转化结果表明,转pLhFB1启动子拟南芥根、茎、叶和花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蓝色,且根和茎中的蓝色斑块较深。qRT-PCR结果说明,pLhFB1启动子在拟南芥根、茎、叶和花组织都有表达,与GUS染色结果基本相符。【结论】克隆得到pLhFB1启动子序列,其在转拟南芥植株各组织中都有活性,但以根和茎中较强。  相似文献   
6.
以"余干"辣椒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设置了6种光质,红光、蓝光、红光∶蓝光=4∶1、红光∶蓝光=8∶1、红光∶蓝光∶绿光=4∶1∶1和红光∶蓝光∶紫外光(UVB)=20∶5∶1,测定分析了辣椒在生殖期的形态建成、结果情况和果实品质变化,研究LED光质对辣椒生殖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下"余干"辣椒株高最高,显著高于各复合光处理;蓝光处理下分枝数最多为4.11,开花时间最晚为44d,挂果数量最低为8.25个,果长/果宽最高为2.71,且与其它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各复合光处理间植株生长和结果表现无显著性差异。红光∶蓝光∶UV-B=20∶5∶1处理下,维生素C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红光及各复合光处理,蓝光处理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红光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蓝光处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种苗表型初步构建中国樟树核心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用材和绿化树种。构建中国樟树核心种质,不仅能准确快速挖掘优异基因源,而且能减少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以樟树种质资源库中的872份樟树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种源分成45个组,基于种子大小、千粒质量、苗高和地径4个表型性状数据,构建了217份中国樟树核心种质。利用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均值t检验、方差F检验、均值、极差、变异系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表型保留比例、变异系数变化率、极差符合率等11个参数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核心种质代表性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中国樟树核心种质能够较好的代表全部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端粒基因在植物组织衰老和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古樟端粒基因CcTBP1和CcPOT1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在古樟及其复幼扦插苗中的表达水平检测,初步揭示端粒基因在古樟复幼扦插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功能,为探究古樟复幼的端粒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以1200年树龄的古樟为研究材料,提取叶片RNA,利用PCR和同源克隆相结合的方法克隆端粒基因CcTBP1和CcPOT1,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以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CcTBP1和CcPOT1在古樟及其复幼扦插苗不同组织和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结果  (1)克隆获得2个端粒基因,分别命名为CcTBP1和CcPOT1。CcTBP1基因编码序列(CDS)长2163 bp,编码720个氨基酸;CcPOT1基因CDS序列长1407 bp,编码468个氨基酸。(2)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cTBP1蛋白与牛樟RWR76720.1序列相似性高达98%,二者亲缘关系最近;CcPOT1蛋白与牛樟RWR96964.1序列相似性高达99%,二者亲缘关系最近。(3)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CcTBP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CcPOT1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4)根茎叶qRT-PCR表达分析发现,CcTBP1基因在古樟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CcPOT1基因在复幼扦插苗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发现:CcTBP1呈下调表达趋势,在古樟不定根中的表达量高于复幼扦插苗;CcPOT1基因呈上调表达趋势,在古樟不定根中的表达量低于复幼扦插苗。  结论  古樟端粒基因CcTBP1和CcPOT1在古樟复幼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microRNA(miRNA)及其靶基因调控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依据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miRNA”、“植物”和“根系”为关键词,检索了1993—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了miRNA及其靶基因对植物根系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1)根系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生物学过程,众多的miRNA及其靶基因参与调控。2)miRNA通过互补配对的方式对靶基因进行转录切割或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根系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3)miRNA介导的根系生长发育调控在主根生长、侧根形成、不定根发育、根系形态结构、维管束形态、植物激素诱导、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