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10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粮油储备公司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动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制度和标准,不断完善各项仓储管理制度,立足勤俭办库、稳定发展的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管好储备为己任,以经营创收为主线,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科技储粮为支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与丙烯酸发生接枝共聚反应,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得玉米淀粉/聚丙烯酸钠高保水复合材料;通过干燥粉碎,进行性能测定,研究引发剂添加量、玉米淀粉添加量、丙烯酸和NaOH的中和度和交联剂添加量等因素对吸水倍率和耐盐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丙烯酸单体为50.00 g时,玉米淀粉添加量为10.00 g,引发剂添加量为0.15 g,交联剂添加量为0.02 g,中和度为90%时,生成的高保水材料性能最好,吸水倍率可达到240倍左右,耐盐倍率达到40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比研究近10年来广西14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及其变化,根据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等5个因子和综合用地平均容积率、排水管道密度等26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比评价了1997年和2006年广西14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并对其增长驱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给中央、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针对当前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承储企业如何做好储备粮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建高大平房仓通过采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了仓房整体隔热保冷性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气候特点、粮情状况,以利用冬季自然冷源为主,采用粮面压盖、隔热保冷和散热等综合措施,延长粮食在低温(准低温)状态下的储存时间,延缓粮食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华美苹果为郑州果树所用嘎啦和华帅杂交而成的早熟苹果新品种。2002年,民权县园艺局从郑州果树所引进矮化中间砧华美苹果苗木。进行引种示范。经过几年的观察,我们认为该品种果个大、色泽鲜艳、风味酸甜可口。在7月下旬成熟,售价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丰产性好,病虫害轻,抗逆性强,是适于豫东地区种植的优良早熟苹果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蓄水后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为提出有效的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从气候条件、承载体、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指标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以最小信息熵将权重组合为综合权重,在GIS支持下建立评价模型,对库区农业生态环境从结构性脆弱、胁迫性脆弱及综合性脆弱进行量化评价及等级评定。【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东)北部较高、中部较低、长江两岸较高,且以长江为分界线的长江北部在较高的胁迫性脆弱和结构性脆弱共同作用下较南部明显偏高,区域内70.00%以上的区(县)农业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强度等级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不容乐观。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整体上与生态环境因子分布一致。【结论】以AHP-PCA熵组权重模型评价农业生态脆弱性具有可行性,可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孔涛  张德胜  寇涌苹  刘民  何志明 《土壤》2014,46(5):793-798
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也是一个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河岸带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严重退化,因而严重影响了河岸带土壤碳氮磷的循环过程。本文分析了浑河上游典型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河岸带的灌丛草地、次生林、人工松林与玉米地相比,均能有效地提高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2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降低的趋势,灌丛草地和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的速率明显高于玉米地土壤。3在0~4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47.50 g/kg)、灌丛草地(44.50 g/kg)、人工松林(34.72 g/kg)、玉米地(15.09 g/kg);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2.53 g/kg)、灌丛草地(2.50 g/kg)、人工松林(2.40 g/kg)、玉米地(0.84 g/kg);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1.07 g/kg)、灌丛草地(1.05 g/kg)、人工松林(0.92 g/kg)、玉米地(0.65 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