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国内免费   2篇
  完全免费   78篇
  综合类   3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旱区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对棉花生长季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及碳平衡的影响,比较不同管理措施对棉田土壤碳汇强度的影响。【方法】设置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在棉花生育期每种灌溉方式设有机肥(OM)、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3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测定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通过计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下农田土壤碳汇强度。【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随气温变化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月中旬达到峰值,10月中旬棉花收获后降至最低。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土壤碳排放量为滴灌>漫灌;相同灌溉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为NPK+OM>OM>CK>NPK。滴灌条件下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为36.38%—58.74%,漫灌条件下为33.73%—52.03%;铃期根系呼吸贡献率最高,生育期平均为48.05%和44.31%。整个棉花生长季节,两种灌溉方式下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均为NPK+OM>NPK>OM>CK。不同管理措施下整个生育期农田土壤均表现为碳“汇”,其中,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碳汇强度为滴灌>漫灌,不同施肥措施为NPK+OM>NPK>OM>CK,灌溉与施肥互作条件下,滴灌方式下NPK+OM处理碳汇强度最强。【结论】在干旱区棉花生产中,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并实施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地力,提高棉花产量,而且能促进土壤固碳减排。  相似文献
2.
杏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概述了杏的生产现状,对影响杏贮藏效果的因素、贮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杏贮藏保鲜技术进行归纳,并展望今后杏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我国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阐述了当今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实现种质创新和利用的可能途径与方法。提出玉米育种应注重中长期育种目标的制定,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资源、野生近缘种等,选用合理的群体改良方法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手段进行玉米种质的创新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杏花器官抗寒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杏盛开花朵为试材,利用人工模拟霜箱,对花器官抗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花器官的过冷却点为:花瓣-4.0~-5.2℃,雄蕊-3.3~-4.1℃,雌蕊-2.8~-3.2℃。低温胁迫条件下,杏花器官褐变程度加剧,相对电导率增高,质膜透性增强,膜保护酶SOD、POD的活性在低温胁迫前期均逐渐升高,在达到一定的临界低温后,呈现下降的趋势。花器官抗寒性表现为花瓣>雄蕊>雌蕊,品种间抗寒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乙草胺、铜离子及其复合物在施加12d内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著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其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独施加乙草胺或铜离子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以及作物生长有益微生物类群——自生固氮菌、矿化磷细菌及硅酸盐细菌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这种毒性效应尤以第6d最为显著。单独施加乙草胺或铜离子可使供试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明显提高,第9d时,乙草胺和铜离子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0.87倍和3.01倍。乙草胺和铜离子的复合施加在前6d对土壤中所有被检测微生物种群的毒性均比其相应的单因子的毒性强,表现出明显的乙草胺—铜离子协同毒性效应。乙草胺对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刺激效应。铜离子在前6d刺激供试土壤呼吸强度增强,从第9d开始抑制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而铜离子在处理过程中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却表现为强烈的抑制效应。当乙草胺和铜离子复合施加时,对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的作用随作用时间呈现不同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6.
鹿茸多肽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醇沉法从新鲜马鹿茸中提取出活性多肽。该多肽为一系列分子量低于17 kD的多肽混合物,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其含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Bradford法定量总多肽约为1~2 mg/g鲜重,RIA法定量IGF-1为300~400 pg/g鲜重。小鼠腹腔连续注射多肽6 d后,对其促生长、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疲劳等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鼠体重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P>0.05);腹腔注射1,4,8 mg/kg鹿茸多肽组小鼠玫瑰花环成环率分别高于对照组(生理盐水)33.3%,34.2%,39.6%,差异显著(P<0.05)。注射8 mg/kg鹿茸多肽的小鼠血清溶血素OD值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分别比对照组高22.1%,25.8%,26.5%,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说明鹿茸多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注射4,8 mg/kg鹿茸多肽组老年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升高51.1%,59.2%,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下降14.9%,16.7%,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鹿茸多肽对老年小鼠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小鼠负重游泳实验中,注射小鼠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了21.67 min(P<0.05),说明鹿茸多肽具有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育种目标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玉米全程机械化是提高我国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全程机械化操作的玉米品种,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育种目标。从全程机械化包括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去雄等角度看,未来的玉米育种目标应要求母本种子角质化程度高、籽粒偏圆形,抗倒、抗病、抗虫能力强,穗位适中、整齐一致,苞叶长短适中、后期松开,中早熟,籽粒灌浆快、后期脱水快。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分布特性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江苏省22个典型茶园表层土样和12个剖面土样的全硒含量,分析了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性、有效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全硒含量在0.10~1.78 mg·kg-1之间,平均为0.50 mg· kg-1,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宜兴地区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0.88 mg· kg-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0.25 mg· kg-1,但前者土壤硒活化率仅为4.94%,明显低于江苏省平均值9.04%.宜兴地区虽然土壤供硒潜力巨大,但要充分利用富硒土壤开发、生产富硒茶必须提高土壤中硒的活化率和可利用度.土壤有效硒与土壤pH值、CEC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提高土壤pH值等改善土壤环境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茶叶中硒的含量.研究区内硒在表层土壤中的相对含量趋向增加,生物积累大于淋溶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RNA干涉(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的抑制真核生物体中目标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构建了适合水稻转化的RNAi诱导载体pCADS1341。为检测其有效性,使用它构建了针对GUS基因的RNAi载体,并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导入GUS基因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愈伤组织。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该载体中RNAi诱导元件的瞬时表达可显著抑制GUS基因的表达。为探讨影响水稻中转基因诱导的RNAi效率的因素,对针对某个目标水稻基因的水稻RNAi植株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检测了T0代RNAi植株中T-DNA插入的拷贝数和目标基因的表达量,筛选出T-DNA为单拷贝插入,且目标基因的表达被高效抑制的株系。对来源于该株系的T1代植株进行了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RNAi效应可以遗传给后代转基因水稻植株,但是不同个体中的RNAi效率存在差异。RNAi系统的表达量可能是决定RNAi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我们建立的高效RNAi技术体系对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已经构建了60多个水稻受体激酶基因的RNAi载体,系统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0.
古尼虫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近10年来在古尼虫草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从古尼虫草的生物学特征、培养方法、化学成分与分离提取方法以及相关活性成分的药理学作用等研究现状到现阶段的产品开发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期为古尼虫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较为系统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