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完全免费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茉莉花中芳樟醇生成相关酶的精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酶学角度探讨了茉莉花重要香气成份芳樟醇的 生成机理⒚以双瓣茉莉花为材料,经过调制丙酮粉,缓冲液粗提,20% ~80% 饱和度硫铵分部, C M  Toyopearl 650 M 和 F P L C C M  Toyopearl 650 S两次柱层析,得到了 F C 蛋白分部液⒚同时经 G C M S 定性和 G C 定量分析,明确 F C 部分是催 化茉莉花粗 香气前 体物 质生 成芳 樟醇 的主 要部分⒚进 一步 经等 电电 泳、β D葡萄 糖苷 酶活 性染色 等电 电泳 和 S D S P A G E 凝胶电泳,初步判断 β D葡萄糖苷酶参与了芳樟醇的生成,且该酶的等电点在 8.7~9.0,其单体蛋白的分子量在 35~38 k D 之间 ⒚  相似文献
2.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工艺放大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实现悬浮发酵红茶工业生产,对影响发酵体系工艺放大指标-容量传质系数(KLa)的因素及KLa对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KLa受发酵体系中搅拌速率、温度、通气量、装液量的影响;添加某有机物可明显提高发酵体系的KLa;随KLa的增大,发酵液中茶黄素类(TFs)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栀子花中糖苷酶的分离及其与醇系香气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柱层析法对栀子花中糖苷酶进行了分离收集。通过对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三种酶活性的测定,收集液被划分为A~K共11个分部,利用各分部与栀子花的粗香气前体物进行香气生成反应,来分析各分部与Z-3-己烯醇、莰醇、芳樟醇、牝尤彡牛儿醇、苯甲醇、2-苯乙醇、丁子香酚七种香气生成的关系。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的活性在H分部最高、β-木糖苷酶的活性在F分部最高;莰醇、芳樟醇、2-苯乙醇、Z-3-己烯醇、牝尤彡牛儿醇均以F分部的生成量最多;丁子香酚、苯甲醇的生成高峰分别在E与I分部。七种醇系香气总量中2-苯乙醇、Z-3-己烯醇占明显多数。此外,以从山茶花中提纯的丁子香酚基-β-樱草糖苷为底物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β-樱草糖苷酶确能水解樱草糖苷键;栀子花与山茶花的丁子香酚生成途径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4.
免疫学技术在霉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饲料生产第一大国,饲料质量安全关系到养殖业发展的兴衰。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危害饲料及饲料原料质量安全,因此,建立毒素检测方法对预防霉菌毒素污染,减少毒素中毒事件发生至关重要。综述了霉菌毒素的性质、危害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发展,并展望了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首次研究了以有机肥和覆盖为环境因子对香气形成有关的内源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醇系香气的影响。利用常规施无机肥为对照设置了施有机肥、覆盖和施有机肥结合覆盖三个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游离态醇系香气量、结合态醇系香气量及醇系香气总量在各处理条件下均得到显著提高。施有机肥结合覆盖是提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各种醇系香气量的最有效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结合态醇系香气量随环境因子的变化一致。有机肥对提高结合态醇系香气量较有效,而覆盖对提高游离态醇系香气量较有效。有机肥和覆盖不仅能提高醇系香气数量,而且能提高醇系香气质量。有机肥结合覆盖是提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醇系香气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工艺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及其工艺调控。结果表明,悬浮发酵中多酚氧化酶活性虽明显受抑,但仍可完成正常酶促氧化作用;工艺监测参数如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浓度、摄氧率及茶汤总色度的变化与发酵体系中的底物消耗及产物形成间存在密切关系;提高供氧水平和添加有机溶剂A可明显促进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的形成;高悬浮液浓度限制发酵的主要原因是供氧不足,而分批补料发酵方式能缓解供氧矛盾。  相似文献
7.
童其英 《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20-121,124
火炬松容器育苗营养土配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配方黄心土37%+菌根土30%+火烧土24%+菜籽饼6%+复合肥3%与配方黄心土34%+菌根土30%+火烧土24%+菜籽饼9%+复合肥3%苗木质量最好,但是后者成本高于前者,因此火炬松容器育苗营养土配方应选择黄心土37%+菌根土30%+火烧土24%+菜籽饼6%+复合肥3%为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健康仔猪的粪便及各肠段内容物和黏液中分离乳酸菌,并以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为体外细胞模型对猪源益生性乳酸菌进行筛选。【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试验对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用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作为体外模型,通过黏附性试验、耐酸耐胆盐试验和对致病菌的黏附抑制试验对菌株进行筛选。【结果】分离筛选出了12株乳酸菌,其黏附能力存在差异。Y091231、Y091221、Y224031、X302032、Y223052和Y223072等6株菌的黏附性较好,黏附指数依次为:2 903.25±83.33,2 320.37±81.02,1 965.43±37.72,1 416.12±62.74,1 100.00±68.10,988.73±17.06。对其进行耐酸耐胆盐试验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091231、Y091221和Y224031对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黏附抑制能力,且对高胆盐、低pH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其中Y091231对大肠杆菌C83921的黏附抑制率可达(99.40±3.17)%,Y091221对致病性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率为(97.10±2.04)%,Y09123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的黏附抑制率为(98.00±2.31)%。Y091231、Y091221和Y224031 3株菌分别被鉴定为发酵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结论】筛选得到的3株益生性乳酸菌,不仅具有耐酸耐胆盐能力,而且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强黏附性,对大肠杆菌C83921、致病性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具有较强的黏附抑制能力,可作为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标准、在是否装有无换热器条件下对4115T柴油机进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安装换热器前后柴油机的耗油率、烟度、噪音无明显变化,换热器性能较好。热管式换热是进行内燃机尾气热量利用较为理想的换热装置。  相似文献
10.
杜仲叶中钾、钙、镁、锌和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而钠含量较低。近年来,日本和我国相继开发的杜仲茶,既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又能充分利用杜仲叶资源以提高杜仲产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参照传统茶叶初制加工工艺生产的杜仲茶,外形差、香气弱、汤色也不够红亮。为了进一步改善品质,和有利于加工时的切碎,在精制时首先必须进行高温复火。复火程度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杜仲茶综合品质的形成。本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和复火时间的两因素三水平交叉试验,套用传统茶叶的有关研究方法,对各处理间部分品质成份的变化和风味差异作了比较,以期为杜仲茶的复火精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杜仲茶初制品。 1.2 试验设计  ①复火温度:A:95 ℃,B:110 ℃,C:125 ℃;②复火时间:A1,B1,C1 各1 h,A2,B2,C2 各2 h,A3,B3,C3 各3 h。对照(CK)为杜仲茶初制品。 1.3 复火方法  分别取样品0.5 kg,采用干燥箱恒温持续干燥法复火,重复3次。 1.4 测定方法  ①水份:110 ℃恒重法; ②黄色素、红色素:参照测定茶黄素、茶红素的罗勃兹修正法; ③黄酮类:三氯化铝比色法; ④蛋白质:双缩脲法; ⑤氨基酸:茚三酮比色法; ⑥还原糖、总糖:蒽酮法; ⑦糖胺化合物: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法; ⑧综合品质:参照普通红茶感官审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