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亩字在先秦时期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土地面积单位,所谓“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亩为“广一步、长百步”,亦即一百方步的面积;二是田间种庄稼的长垄,如《书·归禾·序》“异亩同颖”传云:“亩,垄也。”比较起来,先秦文献中出现的亩字多释为后一义,如《尚书·大诰》之“子曷敢不终朕亩”、《诗·甫田》之“禾易长亩”、《诗·信南山》之“南东其亩”,《左传》成公四年之“尽东其亩”等等都是垄亩之义。亩与畎是相对的。《国语·周语》“或在畎亩”韦昭注云:“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为畎,百步为亩。昭谓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亩既为种庄稼的长垄,畎则为亩(垄)间利水溉田的小沟。 相似文献
2.
3.
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自春秋战国时期加速,至两汉时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铁器的普及与农具的改进,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耕作水平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高潮与灌溉能力的增强,稻、麦种植面积的猛增与相关农业技术的进步,是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已达到了精耕细作的程度。一、铁器的普及与农具的改进两汉时期铁器在淮河流域已基本取代木石工具。这一时期的铁器在该流域普遍发现。1959年在寿县安丰塘越水坝汉代问坝工程遗址出土大批生产工具,其中90%以上是铁器。如“都水官”铁锤、铁锄、铁斧、铁犁、铁锯、铁凿、铁鱼叉等。在淮南… 相似文献
4.
正在猪舍机械通风中,猪舍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调控取决于气流组织的形式。气流组织的形式取决于猪舍风机的配置和进风口的分布,而设计气流组织的前提是必须有经济合适的通风量将舍内的多余热量、湿度和有害气体排出到舍外。因此,确定猪舍的通风量在设计猪舍通风方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尤其在协调冬季通风与保温的矛盾时。 相似文献
5.
针对猪舍地下风道进风(Ground channel ventilation,GCV)和吊顶进风(Ceiling ventilation,CV)两种不同进风方式对舍内环境的影响,分别开展了GCV与CV通风效果的试验研究。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冬季广西壮族自治区某规模化保育场GCV和CV两种不同通风模式猪舍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GCV猪舍热环境优于CV猪舍,虽然测试期间GCV猪舍内平均温度与CV猪舍无明显差异(p0. 05),但GCV猪舍舍内温度波动1. 7℃,小于CV猪舍4. 6℃,GCV猪舍温度分布均匀性优于CV猪舍(p 0. 05); GCV猪舍地下风道对舍外新风有加热或降温的预处理作用,地下风道的温度常年在20℃左右,当舍外新风温度较低时对其加热,舍外新风温度较高时对其降温;尽管GCV猪舍平均通风量低于CV猪舍,但GCV猪舍的NH3、PM2. 5、PM10浓度均低于CV猪舍(p 0. 05),GCV猪舍移除气体污染物效率高于CV猪舍(p 0. 05);两模式猪舍排风口气体污染物浓度相差不大(p0. 05),GCV猪舍污染物的排放率低于CV猪舍(p 0. 05)。结果表明,保育舍在冬季采用GCV通风模式,猪舍内环境优于CV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湿帘与地道结合的改进湿帘降温系统对妊娠母猪舍的环境特性,该研究采取现场测试的方法,选取河南地区某规模化母猪场妊娠舍为试验猪舍,对该猪舍夏季和冬季舍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湿帘降温系统夏季对新风的平均降温功率增加了?84.4 kW,提高了25%的降温效果;冬季对新风的平均加热功率增加了121.6 kW且舍内无需供暖,87%以上的节能效果发生在地下风道前半程。2)试验猪舍舍内温湿度、风速分布均匀,且舍内温度波动低于3.7 ℃;综合猪舍母猪体感有效温度和呼吸频率等应激程度指标,母猪冬季处于舒适状态,夏季有轻度热应激状态现象。3)夏季和冬季舍内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粉尘(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分布均匀,且均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妊娠舍空气污染物浓度极限水平。综上所述,改进湿帘降温系统不仅降低妊娠母猪舍热环境调控的能耗并维持舍内空气质量环境良好,对建立环境友好型规模化母猪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为研究密闭式叠层笼养蛋鸡舍在纵向湿帘风机降温调控系统控制下的夏季舍内及笼内温热环境状况,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舍内及笼内温热环境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叠层笼养及调控模式下,舍内温度总体能控制在30.0℃以下,鸡舍纵向温差可控制在2.0℃左右,垂直温差可控制在1.0℃以内。但舍内温度≥28.0℃以上的时间段较多,建议将舍内降温系统启动控制温度水平由28.0℃下调1.0~2.0℃,平衡系统执行过程中后滞升温问题。笼内风速为0.20~0.90 m/s,走道平均风速可以达到2.00 m/s,致使笼内温度高于走道温度1.0~2.0℃。提示改善笼内通风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猪舍向密闭化方向发展,猪只的产热量和产湿量已成为设计猪舍通风与保温系统的关键参数。影响猪体产热产湿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特性、营养水平、生理阶段和环境温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使猪只的瘦肉率逐渐增加,这使得猪体产热量也逐步上升。T.M.Brow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