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6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林业   124篇
农学   228篇
基础科学   41篇
  1576篇
综合类   1363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473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22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探索低温启动型且具有纤维素强分解能力的复合菌系HT20作用下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通过响应曲面优化法Box-Behnken设计建立HT20添加量、温度、秸秆含水率和尿素添加量与秸秆腐解率之间的模型,结合大田微区模拟试验验证HT20实际田间应用效果,并与常用的4种秸秆腐熟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秸秆腐解率受HT20添加量、温度、秸秆含水率的影响显著,且各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对秸秆腐解率影响显著,尿素添加量与HT20添加量之间交互作用对秸秆腐解率影响不显著。与不添加腐熟剂(CK)和常用腐熟剂相比,HT20腐解速率提高20.10%~81.46%,腐解时间缩短17.62~183.41d,养分提高5.44%~71.49%,微生物数量增加1.57%~76.14%。表明,低温复合菌HT20在冀东滨海稻区还田秸秆腐解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研究结果为本地秸秆还田中低温复合菌系HT20的施用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北方稻区秸秆还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4.
辅料及微生物菌剂对羊粪好氧堆肥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好氧堆肥是目前有效的羊粪资源化利用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辅料及微生物菌剂对羊粪好氧堆肥腐熟度的影响。以羊粪、水稻秸秆、菌糠为堆肥原料,加入外源菌剂,检测各个处理的理化指标,生物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平均温度Z4>Z3>Z2>Z1,最高温度68.1℃,69.1℃,69.3℃,71.1℃。pH先升高再降低,堆肥结束为8.53、8.25、8.43、8.35。C/N逐渐降低,堆肥结束为15、16、15和14。含水率逐渐下降,堆肥结束Z2含水率最低并且下降最多,为66.82%。全钾含量逐渐升高,Z4增加最大为196.58%。GI逐渐升高,50天均达到110%,Z4最先达到。NH4+-N含量波动下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NY 525—2012。以水稻为辅料与羊粪的堆肥效果优于菌糠,混合菌与菌糠处理提前进入高温期,更有利于羊粪堆体的快速腐熟。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施肥对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为设施菜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设施蔬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试验地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为春季番茄和秋冬季芹菜轮作体系。在春茬番茄 (第20茬蔬菜) 盛果期,选择定位试验中的6个等氮磷钾投入处理,包括全部使用化肥氮 (4/4CN) 处理和5个有机替代处理 (3/4CN+1/4MN、2/4CN+2/4MN、1/4CN+3/4MN、2/4CN+1/4MN+1/4SN、2/4CN+2/4SN),其中M和S代表猪粪和秸秆。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相关指标。  【结果】  有机替代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 和微生物量氮(MBN) 含量较4/4CN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01.5%和134.6%,以2/4CN+1/4MN+1/4SN、2/4CN+ 2/4SN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相对较高,较4/4CN平均分别增加158.8%和210.9%。与4/4CN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平均分别增加8.6%和11.6%,古菌平均降低21.7%;高碳有机替代模式(1/4CN+3/4MN、2/4CN +1/4MN+1/4SN、2/4CN+2/4SN) 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较低碳有机替代模式(3/4CN+1/4MN、2/4CN+2/4MN) 平均分别增加12.3 %和12.0%,古菌丰度平均降低12.9%。与4/4CN处理相比,低量、中量有机替代模式(3/4CN+1/4MN、2/4CN+2/4MN)土壤细菌、真菌Shannon指数没有显著增加,而有机替代模式古菌Shannon指数平均增加了9.0%,高碳有机替代处理古菌Shannon指数平均增加了11.9%。与4/4CN处理相比,有机替代模式提高了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壶菌门和球囊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古菌中的广古菌门和深古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奇古菌门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对施肥模式的响应弱于古菌。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和硝态氮分别解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22.3%和16.1%,解释真菌群落结构变异的10.4%和8.9%,解释古菌群落结构变异的36.0%和34.7%。  【结论】  同等养分投入量下,以有机肥、秸秆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可提高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降低古菌丰度,改变土壤优势菌群的组成,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共同因素,古菌对施肥模式的反应强于细菌和真菌。其中,以2/4化肥+1/4猪粪+1/4秸秆施肥模式可获得最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的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旱地农作物的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中亚热带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旱地红壤,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探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MBN)、酶活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试验共设置5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0 g/kg)、水稻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RM,50 g/kg)、玉米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CM,50 g/kg)、小麦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WM,50 g/kg)和单施有机肥(M,40 g/kg)。为尽量消除误差,试验数据采用归一化处理,即实测值减CK值后除以各处理所添加的C、N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RM、CM、W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旱地红壤MBC、MBN含量、脲酶活性和总PLFAs量,以WM处理的降幅最大,降幅分别是单施有机肥(M处理)的33.89%、69.03%、47.62%和23.30%;RM处理显著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幅分别是M处理的91.49%和28.94%。相比单施有机肥,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降低了土壤总PLFAs含量(平均为-16.89%)、真菌PLFA (-38.17%)、土壤真菌PLFA/细菌PLFA比值(F/B)(-40.63%)和土壤革兰氏阴性菌PLFA/革兰氏阳性菌PLFA比值(G-/G+)(-4.3%),而提高了土壤细菌PLFA (+5.1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38%)和土壤细菌压力指数(BSI,+11%)。主成分分析表明RM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较大。综之,不同物料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引起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稻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处理,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系统进行日本囊对虾的养殖实验,研究温度突变对生物絮团系统中水体氮转化效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将日本囊对虾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消毒的洁净海水,日换水量20%(半封闭养殖系统),实验组为初始量20 mL/L的生物絮团海水(生物絮团系统)。在实验组与对照组水质保持1周的稳定后,进行温度突变胁迫,温度骤升10℃。在温度突变过程中,温度突变对水体中氮转化通路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组的硝酸盐氮在温度突变后有上升的趋势,温度突变实验第5天(突变前)为19.65 mg/L到实验第10天(突变后)升高到31.54 mg/L,实验组的累计速率大于对照组。高通量测序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水体微生物中共获得了4219个OTU。实验组的丰度与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对照组,温度突变前大于突变后。温度突变后的水体和肠道的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均低于突变前。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系统在应对温度突变中的表现要优于半封闭养殖系统,在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上均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ssential macronutrients next to nitrogen,phosphorus(P)is important for plant development,but it is the least mobile nutrient element in plant and soil.Globally,P is mined from geological sediments and added to agricultural soils so as to meet the critical requirements of crop plants for agronomic productivity.Phosphorus exists in soil in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forms.The various inorganic forms of the element in soil are salts with calcium,iron,and aluminum,whereas the organic forms come from decaying vegetation and microbial residue.There is a huge diversity of plant microbiomes(epiphytic,endophytic,and rhizospheric)and soil microbiomes that have the capability to solubilize the insoluble P and make it available to plant.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solubilization of inorganic P is by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acids,which lowers soil pH,or by the production of acid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s,which causes the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P.The P-solubilizing and-mobilizing microorganisms belong to all three domains,comprising archaea,bacteria,and eukarya.The strains belonging to the genera Arthrobacter,Bacillus,Burkholderia,Natrinema,Pseudomonas,Rhizobium,and Serratia have been reported as efficient and potential P solubilizers.The use of P solubilizers,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lant growth-promoting microbes as an eco-friendly microbial consortium,could increase the P uptake of crops,increasing their yields for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