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7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林业   446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110篇
  830篇
综合类   919篇
农作物   76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634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禾草内生真菌对于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凋落物分解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紫花针茅为研究对象,比较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植株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量及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木质素∶N、纤维素∶N与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的变化,以期揭示内生真菌在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E+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E-,具有更短的分解周期;随着时间的延长,紫花针茅凋落物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N由E+显著高于E-逐渐变为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纤维素含量、纤维素∶N和纤维素残留率则逐渐变为E+显著低于E-;另外,随着分解时间延长,E+和E-凋落物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全氮残留率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后期E+显著低于E-。因此,内生真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紫花针茅凋落物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2.
分析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条件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及其释放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在贵州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从坡地、槽谷和漏斗3种典型地形的地表采集各分解层的凋落物和矿质土土壤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的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释放率,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凋落物层现存量、养分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之间以及不同分解层之间,凋落物层现存量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坡地>槽谷>漏斗和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2)凋落物各分解层养分元素含量及储量均表现为C>Ca>N>Mg>K>P,不同地形之间凋落物养分总储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坡地最高,各养分元素因地形和分解层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释放率。3)凋落物现存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含水量、容重、pH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地形对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养分释放分布特征及分解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坡地森林地表凋落物分解较快,营养元素循环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3.
为寻求准确的鸡舍氨气浓度预测方法,构建基于双阶段注意力机制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鸡舍氨气浓度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山东省商河县某蛋鸡养殖场,采集二氧化碳(CO_2)、氧气(O_2)和氨气(NH_3)的体积分数,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温度,相对湿度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和无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窗口T下NH_3体积分数预测精度不同。T∈{2,3,4,8}时,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433 4,0.394 8,0.379 9和0.405 1μL/L,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为0.267 4,0.262 9,0.228 9和0.272 4μL/L;2)基于双阶段注意力机制和LSTM的鸡舍NH_3浓度预测模型在RMSE和MAE评价指标框架下优于SVR、ANN和无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基于双阶段注意机制和LSTM的模型能较好地对鸡舍氨气浓度进行预测,可为鸡舍氨气浓度预测及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间伐强度(23%、32%、不间伐),研究间伐后不同密度样地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叶和枝的C、N、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以下降-上升的波动下降;凋落物分解1 a后,3种处理叶和枝的N、P含量以D2(弱度间伐)处理最低,叶C含量D2处理最低,枝C含量D1(强度间伐)处理最低,且D1和D2处理的叶C和叶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CK(P<0.05),D1处理的枝C含量显著低于D2和CK处理(P<0.05),3种处理的枝N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凋落物分解1 a后,2种间伐密度处理的叶和枝C︰N与对照处理CK有显著差异(P<0.05),3种处理之间叶和枝的C︰P、N︰P无显著差异(P>0.05);(3)叶C与叶N、叶C︰N,叶N与叶P均呈显著正相关,叶C与叶P呈极显著正相关;叶C︰N与叶N︰P呈显著负相关;枝C与枝P,枝N与枝N︰P呈显著正相关;枝C︰N与枝N︰P呈显著负相关;枝N与枝C︰N,枝P与枝C︰P呈极显著负相关。弱度间伐在分解240 d显著增加了枝C︰N和枝C︰P,在分解360 d时显著降低了叶C︰N,增加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弱度间伐处理对N︰P无显著影响。强度间伐在凋落物分解60 d显著降低了枝C︰N、枝C︰P和枝N︰P,在分解300 d显著降低了叶C︰P,在360 d显著降低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强度间伐对叶N︰P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倭肯河上游两种林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持水特性,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浸泡法,对倭肯河上游杂木林和阔叶红松林枯落物的蓄积量和持水特性进行测定,采用环刀法对土壤持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林型枯落物厚度约7.5 cm,蓄积量为8.07~9.85 t/hm2,最大持水量相当于可吸收2.0~2.5 mm的降水,有效拦蓄量相当于可吸收1.0 mm的降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R 2>0.9843),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 2>0.9999)。两种林型土壤总孔隙度范围为50.32%~51.41%,非毛管孔隙度范围为3.00%~4.44%,土壤最大持水量范围为1509.74~1542.17 t/hm2,土壤有效持水量范围为89.96~133.32 t/hm2。阔叶红松林密度低,生产力高,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土壤层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均高于杂木林,但各评价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两林地持水能力中等偏低,以提高森林水源涵养为目标时,可维持现有结构,进一步开展密度调整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择锡林浩特东部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生态监测研究样地,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枯落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阐释。结果表明:(1)枯落物分解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知母枯落物分解速率高于大针茅、羊草和糙隐子草;枯落物总碳(TC)含量为富集-释放模式,在第120d时,知母枯落物TC含量高于其他3种植物。(2)大针茅、羊草、知母、糙隐子草枯落物所含的主要官能团为-OH;=C-H、-CH 2、-CH 3;C=O;C=O、C=C;C-O。(3)不同植物枯落物官能团含量在分解初期迅速减少,在分解后期减少趋势较为缓慢,与分解过程中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变化趋势一致;知母的含碳官能团含量在分解结束后最低,而羊草的则最大,且知母和糙隐子草损失量最大,与分解过程中枯落物TC含量的特征一致。(4)大针茅的支链化指数最大,羊草的最小;糙隐子草的芳香性指数最大,知母的最小。不同植物芳香性指数在分解初期迅速减少,在分解后期减少趋势较为缓慢,与分解速率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旱作区土壤压实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旱作区农田不同层次土壤压实度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255个土壤样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压实度的空间变异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最佳土壤压实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厚度均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耕作层最大厚度可达22.50 cm,最低仅有10.21 cm;压实层厚度最大可达17.50 cm,最小值也达到7.50 cm。从不同层次来看,耕作层和压实层的压实度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耕作层压实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最大值可达87.68%以上,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北部以及河北南部地区。和压实层压实度相比,耕作层压实度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在70%~80%时获得较高产量。分析表明,土壤压实度受到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土壤自然属性等环境因子和机械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农田土壤压实情况的改善及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产蛋前蛋鸡胸肌和腿肌化学成分、物理特征和感官评价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海兰褐壳蛋鸡9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蛋鸡在1~10周龄和11~20周龄时分别饲喂相同的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日粮,3个组蛋鸡分别通过笼养、平养(稻谷粉作为垫料)和散养。试验结束后,对蛋鸡屠宰,收集胸肌和腿肌进行分析。结果:平养和笼养组蛋鸡胸肌粗脂肪含量较散养组分别显著提高114.81%和74.07%(P<0.05),但散养组蛋鸡胸肌铁含量较平养组显著提高37.99%(P<0.05),同时胶原含量较笼养组显著提高25.28%(P<0.05)。散养组蛋鸡腿肌粗脂肪和能量含量最低(P<0.05),但散养组粗蛋白质、铁、锌含量分别较笼养组显著提高8.85%、40.26%和17.16%(P<0.05)。散养组蛋鸡胸肌硬度和韧性较笼养组分别显著提高42.69%和27.76%(P<0.05)。笼养组腿肌蒸煮损失较平养组显著提高8.01%(P<0.05),散养组腿肌硬度和韧性分别较平养组显著提高35.24%和133.25%(P<0.05)。与笼养组相比,散养组胸肌风味和咀嚼性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同时散养组胸肌总可接受度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散养组腿肌风味、多汁性和咀嚼性均显著高于笼养和平养组(P<0.05),同时该组总可接受度较平养组显著提高6.72%(P<0.05)。结论:散养产蛋前蛋鸡的感官指标表现最佳,同时腿肌和胸肌粗脂肪含量最低,粗蛋白质和胶原蛋白含量高,可以改善肌肉口感。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定量评价了岷江源头区交错带云杉针叶林、云杉针叶林—山生柳灌丛交错区(乔灌)和窄叶鲜卑花灌丛3个林型的地被物(枯落物和苔藓)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3个林型地被物储量差异显著,其大小顺序为乔灌(72.67t/hm~2)针叶林(43.87t/hm~2)灌丛(11.00t/hm~2);针叶林和乔灌的苔藓层的储量分别为27.00,44.71t/hm~2,占地被物总储量的61.5%以上。地被物层最大持水总量表现为乔灌(21.23mm)针叶林(11.33mm)灌丛(2.45mm);针叶林和乔灌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分别为7.45,12.12mm,均大于苔藓层的最大持水量;针叶林和乔灌枯落物层和苔藓层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其储量的4.3~4.4,1.4~2.0倍。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持水能力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乔灌(153.70mm)灌丛(132.28mm)针叶林(128.25mm)。综合地被物持水和土壤持水,交错带生态系统的持水能力在不同林型间差异显著,其最大持水量表现为乔灌(174.93mm)针叶林(139.58mm)灌丛(134.73mm),其中,土壤层是生态系统持水能力的主导层,占综合持水量的87.9%以上。研究结果有利于全面认识岷江源头区生态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10.
气力式1JH-2型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针对东北黑土区合理耕层构建秸秆深埋还田的技术要求,实现虚实并存合理耕层结构,研制了气力式1JH-2型秸秆深埋还田机,能够一次完成破茬、秸秆捡拾粉碎、开沟碎土、行间深松、秸秆深埋、覆土镇压等功能。机具主要由传动系统、破茬装置、捡拾粉碎装置、气力输送装置、开沟装置、覆土装置、镇压装置等组成。其关键部件是气力输送装置,应用离散元气固耦合数值模拟法对秸秆在气力气力输送装置中不同转速下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秸秆和气流输送气固耦合的运动规律。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机具运行最优参数组合为开沟装置转速215 r/min,风机转速1 850 r/min,机具作业速度3.0 km/h。田间试验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条件下,秸秆深埋率为94%,秸秆粉碎合格率为94.2%,碎土率为95.4%,满足了东北黑土区秸秆深埋还田技术指标要求,为秸秆深埋还田机的改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