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3篇
园艺   1篇
  201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乡土野花组合是筛选以乡土野花为主体的,并通过混合播种建立群落的一种景观植被建植模式,是欧美国家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农业景观恢复与建设的技术措施。已有的研究发现乡土野花组合能够改善景观结构与生境质量,吸引传粉生物和自然天敌,从而起到增强农业景观的传粉及害虫控制功能,并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乡土野花组合也具有较好的文化功能。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对建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其物种筛选、配比、播种方式及布局是设计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欧美国家乡土野花组合设计模式与生态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乡土野花组合物种筛选的3原则:乡土性、功能多样性与包含特定关键物种;并对其生长周期、物种数、播量、播种面积与空间布局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以促进乡土野花组合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欧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及农户补贴的有关政策,其中美国主要以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政策为主,注重限制植物材料本土化;欧洲国家通过多项立法及农业环境管护政策为农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补贴,以促进农户充分参与乡土野花组合栽植过程。在我国,尚缺乏成熟的乡土野花组合应用案例。中国的乡土野花组合需充分发掘种质资源并进行生态、栽培与景观特性评估,以实现本土化的乡土野花组合。本文最后提出,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与推广,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共同参与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过程,并提出市场化的生态补贴政策,以推动乡土野花组合在我国农业景观的应用,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垃圾场边坡覆盖蚯蚓土对野花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临时边坡进行,选择矮波斯菊、金鸡菊、半支莲、牵牛4种北京乡土野生草花作为栽植材料,并使用蚯蚓土作为栽培基质,观测各植物在蚯蚓土和原状垃圾土2种土壤条件下植株各项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①蚯蚓土供N、P、K的能力是垃圾土的近30倍,土壤空隙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垃圾土的2~3倍且pH值成中性.②蚯蚓土中波斯菊、金鸡菊、半支莲、牵牛出苗率分别是垃圾土中出苗率的1.88倍、3倍、1.1倍、2倍;出苗时间平均提前2 d;生长高度分别提高了124.8%、189.8%、52.9%、39.4%;盖度分别提高了337.5%、200%、166.7%、500%;半支莲、牵牛出苗率最高,牵牛、波斯菊生长高度最高,牵牛、半支莲盖度最大.③半支莲和波斯菊比牵牛和金鸡菊对填埋区高CO2浓度的响应更明显,具有适应高光强、抗逆性强等特性;覆盖蚯蚓土使波斯菊、金鸡菊、半支莲、牵牛4种野花的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20.8%、13.2%、9.6%、54.9%,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1.9%、7.4%、11.9%、1.8%.半支莲、波斯菊光合能力最强,金鸡菊、波斯菊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昆虫野花带在农业景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农业景观中,昆虫野花带是以混播等方式,建植在农田、果园、菜地等农地边缘的条状或片状生态缓冲区。通过配置不同功能植物形成植物群落,为自然天敌及传粉者提供蜜粉源和栖息地,改善农地生境质量;强化害虫天敌支持系统,达到提高授粉率、减少农药使用、改良修复农地土壤、净化水源、抑制杂草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回顾了昆虫野花带的应用发展历程,涵盖了中西欧发达国家及美国等地。不同国家昆虫野花带侧重不同,瑞士、比利时等国家作为昆虫野花带的源头,最早将生态保育的思想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付诸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英国昆虫野花带有政策的细化支持,应用方式丰富;美国以本土植物的开发、草原生境的修复及重要传粉者保护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中国的农地周边由于外来物种入侵、人为干预严重等造成了景观异质性低、生境破碎化,亟待引入昆虫野花带的技术手段,进行生境管理与规划。中国的昆虫野花带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缺少实际应用。未来,中国昆虫野花带的发展,首先要针对现有非作物生境植物群落以及各类昆虫群落展开动态监测与调查,在大尺度上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分析现有生境格局,构建生态网络,研究昆虫野花带的规划方案,分清主次和功能需求,并根据节肢动物功能团的时空动态变化,确定最佳群落结构,保持昆虫野花带生境与其他自然与半自然生境的功能连接度,保留多样的景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s likely to have been a major factor leading to serious declines in bumblebe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n the UK and elsewhere over recent decades. Opportunities to restore habitat for bumblebees on uncropped arable field margins are now available, although the methods by which this restoration can be achieved have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three year study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foraging bumblebees to five different arable field margin treatments (sown and unsown), as part of a replicated field experiment on arable farmland in northern England (UK). Bumblebee abundance was closely linked to successional changes in availability of suitable forage plant species. Field margin treatments sown with a `grass and wildflower' mixture had the highest bumblebee abundance, and provided a consistent supply of forage species, with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seed mixture flowering in each year. The unsown natural regeneration treatment attracted foraging bumblebees in only the second year due to the local abundance of thistles, so we consider this option to be both inconsistent in terms of forage provision and agronomically unacceptable. Our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developing suitabl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or bumblebees on arable farmlan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