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8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林业   494篇
农学   156篇
基础科学   192篇
  618篇
综合类   1003篇
农作物   154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08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作物叶面积测量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综述了基于单叶叶面积、单株叶面积、群体叶面积3个维度进行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提出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物理原理、数学建模原理、光学特征提取原理的理论分类,从精确度、有损和无损测量2个角度分析了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并对叶面积测量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_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_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_c和POC)。  相似文献   
3.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植被恢复是提升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固持的有效方式,但该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土壤碳氮动态监测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选取人工林、牧草地、人工林+牧草地、撂荒地自然恢复4种最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为研究对象,以耕地作为对照,对比分析退耕前(2004年)、退耕10年(2014年)和13年后(2017年)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其中2004—2014年研究区未发生极端内涝灾害, 2014—2017年连续发生2次极端内涝灾害事件。研究结果表明,退耕10年后, 4种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均显著增加,但退耕13年后,除撂荒地SOC持续增加外,其他3种恢复方式下SOC表现出下降趋势。植被恢复后土壤全氮(TN)储量提升相对缓慢,退耕10年仅牧草地显著增加,退耕13年后人工林+牧草和撂荒地TN增加,且撂荒地在退耕后呈持续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Ca~(2+)与SOC、T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2014年相比, 2017年不同植物恢复方式下土壤交换性Ca~(2+)均显著下降,这可能与研究区2015年和2016年连续内涝灾害有关。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恢复方式均能显著提升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氮固持,并以自然恢复最佳,其生态系统能有效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耕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相比其他耕作方式,板茬方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群体茎蘖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不高、源库协调水平偏低,花后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群体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花后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源库协调性均呈提高趋势。说明,通过合理增施氮肥可以进一步改善板茬方式下小麦群体质量,协同提升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茬方式配以施氮量270 kg/hm2或24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李嵩  韩巍  张凯  依艳丽 《玉米科学》2020,28(6):101-106
通过连续3年大田试验,对旋耕、翻耕、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质、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翻耕和旋耕相比,深松显著增加了玉米田土壤耕层厚度和降低了犁底层厚度。在中下层土壤,深松还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改善了土壤的孔隙状况,有利于玉米根系向下生长,使得中下层土壤的玉米根系不仅更丰富,而且占总根系量的比例也更高,最终提高了玉米产量。本研究表明,深松耕作有利于改善辽西褐土区土壤结构和促进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了常见不同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根系特性、光合效应、品质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加强对耕作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壤属性、作物种类及茬口类型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试图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更加合理的选择与运用及作物产量的提高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7.
新疆具有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少等优良的自然条件,为红枣的生长提供了卓越的环境,促使新疆成为最优区域的红枣生产地。在中国加入WTO后,红枣生产和加工的经济价值收益可观,在世界贸易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使得红枣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面积迅速增加,成为又一支柱性产业。但是近年来一些有关红枣表面残留农药、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等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为了解决红枣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并且使新疆的红枣产业能够更健康、安全、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据笔者在石塘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工作十余年,本文对石塘镇牛品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了分析,只有剖析与解决了制约牛品改工作发展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石塘镇牛品改工作的顺利发展,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橡实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橡实资源非常丰富 ,有 7属 3 0 0多种 ,分布广泛 .据统计 ,我国约有橡实林 1.3 3× 10 7~ 1.67× 10 7hm2 ,年产橡实 60~ 70亿 kg.橡实营养丰富 ,橡仁含淀粉 5 0 %~ 70 %、可溶性糖 2 %~ 8%、单宁 0 .2 6%~ 17.74%、蛋白质 1.17%~ 8.72 %、油脂1.0 4%~ 6.86%、粗纤维 1.13 %~ 5 .89%、灰分 1.3 0 %~ 3 .40 % ;橡壳也含有大量的色素和单宁等成分 .橡实全身是宝 ,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对橡仁、橡壳进行综合利用 ,可以生产出淀粉、色素及一系列副产品 ,利用率将近 10 0 % ,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 .同时还可以将橡实淀粉加工成变性淀粉等系列产品 ,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价值 .我国橡实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容乐观 ,存在资源破坏严重等系列问题 .为此 ,提出了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利用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开发利用的对策 .  相似文献   
10.
高俊峰 《林业调查规划》2015,40(1):45-47,52
森林防火规划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一期森林防火规划实施即将结束,二期规划的编制已经启动。文章对一期规划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藉此,对二期规划的范围、布局、重点、保障等关键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