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majority of dead organic material enters the soil carbon pool following initial incorporation into microbial biomass. The de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 (C)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process gover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errestrial and atmospheric C pools. We tested how abiotic stress (drought), biotic interactions (invertebrate grazing) and physical disturbance influence the biochemistry (C:N ratio and calcium oxalate production) of living fungal cells, and the subsequent stabilization of fungal-derived C after senescence. We traced the fate of 13C-labeled necromass from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fungi into living soil microbe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total soil carbon and respired CO2. All stressors stimulated the production of calcium oxalate crystals and enhanced the C:N ratios of living fungal mycelia,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recalcitrant’ necromass. Although we were unable to detect consistent effects of stress on the mineralization rates of fungal necromass,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non-stressed (labile) fungal necromass C was stabilised in soil. Our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merging understanding that recalcitrant material is entirely decomposed within soil, but incorporated less efficiently into living microbial biomass and, ultimately, into stable SOC.  相似文献   
2.
郭冀峰  徐成浩  王俞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18-13319
[目的]初步建立农村稳定塘底微生物结构分析的PCR—DGGE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并对我国南北方2个地区农村稳定塘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简要分析。[方法]提取杭州、西安两地郊区农村稳定塘底泥系统内微生物的总DNA,对其16SrDNA的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利用软件对DGGE图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两地农村稳定塘底泥中细菌种类较为丰富,有明显而相似的优势种群。[结论]南北两地区农村稳定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基本相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浸出条件下铅离子污染土的固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泥来固化/稳定污染土中的重金属离子是一种常用的处置方法。着重讨论了添加蒙脱土后的复合固化剂对铅离子的固化效果。设计了不同蒙脱土和水泥掺量的12组固化剂,通过污染土制备、压实成型、强度测试和溶出试验4个步骤来获得试验数据。其中在溶出试验过程中,设定了4种不同的溶出条件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已经远远满足TCLP条件的固化产物,但在更加恶劣的试验条件下,浸出液的浓度非常高,远远达不到标准,所以在固化应用于实际工程时,根据条件不同,要考虑到更加恶劣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稳定机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影响农田土壤有机截获的主要因素及土壤固碳的稳定机制,有助于控制和加强农田土壤碳库的固碳潜力,以及正确评价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综合论述了影响农田土壤碳含量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详细阐述了土壤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机制。并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对今后土壤固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认为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作用机制,并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讨土壤碳素稳定性机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婵  黄琼  彭宏  丁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308-17310
[目的]研究紫色甘薯原花青素的稳定性以及抗氧化性能。[方法]分别考察光照、温度、pH、添加剂、金属离子对紫色甘薯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紫色甘薯原花青素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抗氧化性。[结果]紫色甘薯原花青素的光稳定性较差;pH在偏酸性范围内稳定性较好;热稳定在70℃以内较好;柠檬酸、VC和亚硫酸氢钠可以提高原花青素的稳定性,苯甲酸钠对紫色甘薯原花青素稳定性不显著;金属离子Sn2+、Fe3+、Cu2+、Zn2+、Na+、A13+对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而K+、Ca2+、Pb2+、Mg2+的影响相对较小。抗氧化试验表明,紫色甘薯原花青素对.OH和O2-.具有显著的清除效果,在浓度为25μg/ml时,紫色甘薯原花青素对.OH和O2-.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2.5%和83.5%。[结论]研究可为紫色甘薯原花青素的进一步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米糠稳定化对米糠中游离脂肪酸值的影响.[方法]对米糠进行干热、湿热、微波和挤压等稳定化处理,并通过测定游离脂肪酸值确定米糠稳定化的最有效方法.[结果]在相同储藏期内稳定化效果顺序为:微波湿热处理>挤压处理>湿热处理>干热处理.从短时间来看,通过挤压法对米糠的稳定效果最好,在130℃下用单螺杆挤压机处理含水量25%的米糠,3d后游离脂肪酸值才达到3.28%;从米糠长期保存考虑,微波湿热处理(25%含水量,60s)效果优于挤压处理(130℃、含水量25%).[结论]干热法、湿热法、微波法和挤压法等4种稳定方法对抑制米糠游离脂肪酸值的增加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芦荟与椰果双果果粒酸乳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稳定剂品种、稳定剂添加量、芦荟与椰果添加量组合三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从感官评分及稳定性方面对芦荟及椰果双颗粒配方进行优化,优化的结果显示:双果粒配方为0.4%稳定剂添加量、W3型稳定剂、5%芦荟与3%椰果果粒,此时能得到最佳的感官品质与稳定性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包被植酸酶在21日龄肉鸡体外模拟消化系统中,对氨基酸消化率、微量元素消化率和磷的消化率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消化系统中添加包被植酸酶,氨基酸消化率、微量元素消化率和磷的消化率分别较添加未包被植酸酶的提高13.6%、32.6%、12.0%,较未添加植酸酶的分别提高30.6%、66.8%和26.4%。  相似文献   
9.
芦荟凝胶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小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11-4411,4450
分析了影响芦荟凝胶稳定的主要因素,并对芦荟凝胶的稳定化技术进行了综述,为芦荟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对固化污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锦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20-13321
[目的]研究污泥中重金属对固化污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加入重金属后的污泥与水泥和石英砂分别按1:2:3、1:3:3、1:5:3的比例进行配制,用不加重金属的污泥配制相应的控制样,将固化后的试样置于养护箱内,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分别养护7、14、28d后测定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结果]养护7、14d时,3种固化方案配制的固化污泥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控制样的差异均小于养护28d时;且养护28d时固化样的抗折强度均小于各自的控制样。[结论]污泥中的重金属对污泥固化体强度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