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5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6篇
  95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s into impervious built-up surfaces through urbanization is known to significantly interfere with the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urban landscapes and accelerate climate change and associated impacts. Although urban reforestation is widely recognised as an ideal mitigation practice against these impacts, it often has to compete with other lucrative land uses within an urban area. The often limited urban space provided for reforestation therefore necessitat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which demands spatially explicit information. The recent proliferation of tree stands structural complexity (SSC) and topographic data offer great potential for determining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reforested areas across an urban landscap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using topographic datasets to predict SSC in a reforested urban landscape and ranks the value of these topographic variables in determining SSC. Tree structural data from a reforested urban area was collected and fed into a tree stand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dex, which was used to indicat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Topographic variables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slope, Area Solar Radiation and elevation)- were derived from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and used to predict SSC using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regression technique. Results show that SSC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opographic variable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topographic variables could be used to reliably predict SSC. As expected, the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and slop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top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SSC while elevation was the least valuable. Thes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spatially explicit information about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reforested areas within an urban landscape. Specifically,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topographic data as aids to urban reforest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GIS的非累计流量的坡长直接提取算法(NCSL)和空间分析提取法(SAC)对陕北省安塞县10个样区的坡长进行提取,并计算相应的坡长因子。对不同DEM分辨率下的坡长提取结果对比,结果表明:NCSL对坡长的提取精度明显好于SAC的提取结果,其中DEM在5、10 m分辨率下的提取精度最好,且二者计算的坡长因子值差异不大,因此,可采用10 m分辨率NCSL方法提取坡长。  相似文献   
3.
韩潮  余玉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04-8305,8313
主要是对河南省河流普查成果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河流普查成果概述及山地河流特征分析.对河南省境内普查河流的河流长度和流域面积的关系、河流比降的区域分布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和河流数量等方面与以往的资料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总之,该次河湖普查成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建刚  胡海波  刘艳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16-19317,19323
对海堤边坡水分、盐分以及大气等立地因子的综合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堤边坡土壤属于中度到强度盐渍化土,土壤含水率季节变化大,表层土壤脱盐明显,边坡土壤盐渍化程度低于海堤内侧青坎土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滨海盐渍土,其中海雾、海风也是海堤立地条件中非常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依据地形地势自上而下将山体划分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和谷底,各选取15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坡位对红松( Pinus koraiensis)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坡位和下坡位乔木层盖度显著高于上坡位和谷底,灌木盖度随坡位下降递减,而草本盖度则递增;中坡位和下坡位乔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上坡位和谷底,草本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坡位下降递增,而灌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坡位变化无显著差异;谷底乔木物种均匀度显著低于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灌木和草本物种均匀度随坡位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蕨类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边坡修复的优势和应用进行了阐述,展望了未来蕨类植物应用于生态修复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川东北丘陵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紧实度特征。[方法]以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选取25个测样点,分析丘陵地区土壤紧实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土壤紧实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植被条件不同,也可能导致其土壤紧实度有所差异;植被覆盖率越高,其土壤紧实度越大;植被垂直结构越好,其土壤紧实度越高;枯枝落叶降低了土壤表层的紧实度。[结论]该研究对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研究,以及城市绿化的模拟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地震造成两岸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在堰塞体右岸边坡有大量岩体崩塌,坡度为70°~90°,部分地方有倒悬体,常规手段难以布设仪器监测.故采用先进的GB-SAR系统IBIS-L对右岸裸露新岩体进行变形监测,通过此方式获取的GB-SAR影像质量直接关系到干涉图的生成、相位滤波和相位解缠.该研究根据IBIS-L采集的云南鲁甸红石岩堰塞湖边坡监测数据,通过Kaiser-Bessel窗进行加窗处理后,选用估计热信噪比(TSNR)、时间和空间相关系数、相位稳定性等能够直接表征观测相位的稳定程度特征量,间接分析了GB-SAR影像采集的质量好坏,为进行连续高质量的影像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降雨强度和坡度对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细沟的形态特征研究可揭示坡面侵蚀发生机理,且细沟形态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有重要影响;而现有研究仅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等指标来表征细沟形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细沟的形态特征。为此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试验处理包括3种黄土高原有代表性的侵蚀性降雨(50、75、100 mm/h)和3个细沟侵蚀发生最常见的坡度(10°、15°、20°)。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侵蚀速率和细沟侵蚀速率均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试验条件下,细沟倾斜度介于16°~20°之间,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细沟密度、细沟割裂度和细沟复杂度分别为0.74~1.95 m/m2、0.08~0.17和1.09~1.38,三者皆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细沟宽深比为1.93~2.35,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细沟割裂度是评价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的最优指标;研究降雨强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割裂度、细沟复杂度和细沟倾斜度指标;分析坡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除选取细沟割裂度外,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指标。细沟横断面主要呈"V形",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径流紊动性增强,细沟横断面变化趋于不规则,说明细沟横断面变化可以反映径流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细沟侵蚀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坡林分生长率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的120 890株编表样木数据,编制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坡的主要林分生长率表,确定了y=a+blnx(y—林分生长率,x—林分年龄)为林分总长率和净生长率回归模型。经检验,本生长率表精度较高、适用性强,可供生产经营单位、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