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8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3篇
  50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缓解镉毒害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发高效硅肥和防治农田镉污染提供借鉴资料,本文综述了施加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及干旱等逆境的能力,尤其是增强抗镉毒害等能力。并从生理学机制和土壤学机制两方面重点分析了施加硅肥对缓解镉毒害作用的可能机理。生理学机制方面:硅通过参与水稻的生理代谢活动,使水稻抗氧化系统酶的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镉的吸收及其在水稻体内的运输;硅与镉在水稻体内的螯合和区隔作用。土壤学机制方面:硅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的含量;硅镉吸附沉淀作用,减少水稻对镉吸收。最后针对硅肥的开发利用及技术推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王林’苹果苦痘病的发病率较高,为了探索防治办法,2018—2019年在瓦房店市驼山乡大魏村‘王林’苹果园进行施用“聚能螯合钙+硅”+生物有机肥试验。结果表明:第1年好果率达到90.2%,比对照提高15.0%;第2年分别为96.82%、22.23%。病果的病斑数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研发高效硅肥和防治农田镉污染提供借鉴资料,本文综述了施加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及干旱等逆境的能力,尤其是增强抗镉毒害等能力。并从生理学机制和土壤学机制两方面重点分析阐述了施加硅肥对缓解镉毒害作用的可能机理。生理学机制方面,硅通过参与水稻的生理代谢活动,使水稻抗氧化系统酶的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镉的吸收及其在水稻体内的运输;硅与镉在水稻体内的螯合和区隔作用. 土壤学机制方面,硅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的含量;硅镉吸附沉淀作用,减少水稻对镉吸收。最后针对硅肥的开发利用及技术推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毛竹施用硅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在有效硅含量水平较低的流纹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上,中、低产毛竹林施用硅肥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产毛竹林中施用硅肥是没有增产效果的;土壤中有效硅的含量管较低,但足够毛竹生长对硅素的需要。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对硅素营养的诊断结果提示,即使在具有较高竹材产量的竹林中,无论施用N、P、K三要素肥料与否,硅的营养况仍然是接近适宜水平的。鉴于中因大多数竹林的实际情况,认为目前生产上尚无施用硅肥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纳米硅肥对苋菜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硅酸四丁酯为原料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用物理研磨的方式加工硅藻土得到纳米硅藻土。[结果]在盆栽红苋菜上叶面喷施几种硅肥,结果表明,苋菜鲜重和干重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大幅度提高。在喷施等量硅藻土和纳米硅藻土后,与对照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11%、31%。对比喷施相同含硅量的纳米硅藻土、纳米二氧化硅后,发现苋菜干物质量分别提高43.4%和14.9%;吸收氮磷钾总量分别提高了36%和20%。[结论]纳米硅藻土肥效较好。试验结果为未来矿石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刚  王宁  孙琴 《农业机械学报》2006,37(6):144-147
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向亚共晶AlSi合金熔体中加入固体Al20%Si(质量分数)合金,研究了初生硅颗粒对Al7%Si合金显微组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显微组织从树枝状α相加含针状硅的共晶相,转变成球形α相加含短针状硅的共晶相,最后变成硅颗粒加粗化的球形α相和更少的共晶相。当选择合适的Al20%Si合金组织和处理温度时,采用该工艺可有效地制备半固态成形用坯料。结合初生硅颗粒在亚共晶AlSi合金熔体中的变化过程,对Al7%Si显微组织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硅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细胞膜伤害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抗盐性不同的两个黄瓜品种为材料,研究硅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细胞膜伤害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细胞的膜质过氧化程度明显加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源硅降低了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提高了盐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SOD、POD酶活性,但对CAT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硅对严重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硅对严重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在严重干旱胁迫6 d后,Fo升高,Fm,Fv,Fv/Fm,Fv/Fo及NPQ均下降,施硅使各荧光参数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土壤施硅可缓解严重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机构的损伤与破坏,提高抗旱性能。  相似文献   
9.
施用钢渣对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硅、铁、锰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钢渣降低了土壤水溶态硅、DTPA-Fe、DTPA-Mn的含量,其效果随钢渣用量的增加而更为显著。但在钢渣用量一定时,却以中等粒度(60目)处理降低程度最大。施用钢渣还可以提高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降低水稻植株体内铁和锰的含量,其效果随钢渣用量增加或粒度变细而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Silicon release from rice straw and amorphous silica when shaken in solution with five Sri Lankan soils was studied indirectly using sorption isotherms and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and directly using straw in dialysis bags examined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aim was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ease of straw-Si in soils and its availability to rice. The soils (alfisols and ultisols) shaken with 0.1 M NaCl (5 g per 125 mL for 250 days) produced concentrations of 1–4 mg L−1 of monosilicic acid-Si. Amorphous silica added to these suspensions (36.5 mg, containing 17 mg Si) raised the concentrations to 20–40 mg L−1, and added rice straw (0.5 g, containing 17 mg Si) gave 10–25 mg L−1. Sorption isotherms (7 days equilibration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from the concentrations the amounts of Si released (24–38% and 8–21%, respectively). Both materials gave about 40 mg L−1 of monosilicic acid-Si plus 30 mg L−1 of disilicic acid-Si when shaken in solution alone (5 g per 125 mL). Straw in dialysis bags (0.5 g per 25 mL in 0.1 M NaCl) was shaken in soil suspension (5 g per 100 mL) for 60 days. Similar concentrations and releases were measured to those obtained above. About one fifth of the mass of straw was lost by decomposition in the first 15 days. A chloroform treatment prevented decomposition, but Si release was unaffected. Disintegration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s, with phytoliths being exposed and dissolved. Compared to the rate of release from straw into solution without soil, the release of Si into soil suspensions was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20 days by adsorption on the soil, but was then reduced probably through the effect of Fe and Al on the phytolith surfaces. The extent of this blocking effect varied between soils and was not simply related to soil 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